学什么不一定就干什么一篇文章告诉你如何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m.39.net/disease/a_n6uokkv.html

因为孩子的高考分数已经局限了可选范围,尤其是学校的层次,只要搞清楚专业、学校、到哪里上学,即城市,三个核心原则,基本的方向就清楚了,再根据往年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就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了。

根据教育部年刚刚公布的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到了所。近年各高校新增专业与裁撤专业越来越频繁,动辄数千,也让大家有点困扰:到底这个专业就业如何?

重视专业,但不必太过纠结于专业,尤其是对于优秀学生

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未来发展更有前景?我们能否通过专业的选择,实现一个安稳的人生,或者说走上一个蒸蒸日上的人生?

专业不等于行业,两者没有对等关系,不要太过纠结

家长和学生花时间最长的就是纠结选什么专业,也是最重视的。坦率地讲,多数人纠结专业,还是希望给孩子选择一个康庄大道,一个安稳的人生。但是学就一定会干什么行业吗?干什么就必须学什么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同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行业是一直蒸蒸日上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想依靠今天的选择就有一个蒸蒸日上的人生,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排除一些误区误解。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不干什么”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优秀的人更是如此,因此不必太过纠结于专业。

最近沸沸扬扬的“新闻学”争议,一方的依据就是学了新闻基本都没有干新闻。其实哪个人文社科专业是学了就干了的?如果按这个逻辑,所有人文社科都不能报,都要被“打晕”。

经常跟很多孩子说,你回去问问你爸爸妈妈学的是什么,现在做什么,问问你叔叔阿姨原来学什么,现在干什么。大家环顾四周就会发现,“专业=行业”的观念在多数人身上都不适用。

马云是学英语的,京东的刘强东和当当的李国庆都是学社会学的,百度的李彦宏毕业于北大图书馆系,YY的李学凌则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在一批互联网企业家中,许多不仅不是学计算机、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反而有大量的文科生。

除了医学与师范等个别专业,我们大多数人最后往往没有从事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我们再思考一遍这个问题:学什么就干什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不必纠结于专业,因为18岁仍然处于多变的年龄。

高三的孩子年龄一般刚过18岁,甚至更小,正处于一个多变的年龄。变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5年前想干什么,3年前又喜欢什么?

有多少人能做到对一件事情有强烈爱好,保持多年不变?

变,是这个年龄的特点,随着年轻人对社会的认知的变化,爱好、规划也会持续变动下去。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大概率要变的东西,就更没有必要执着了。更不必为了一时的兴趣爱好,放弃上更好的学校。

3、不必纠结于专业,因为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行业的光环,而缺乏真切全面的了解。

孩子们的喜欢,大多时候是基于不完整的认知,往往只是看到了某个行业的光环,并不全面了解这个行业。

我经常建议一些家长,如果孩子喜欢某个行业,你可以安排他见习一段时间。依我的经验,大多数孩子实习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甚至打死也不想学了。站在外面看到更多的是人前的风光,不知道背后的艰辛与落寞。进入某个行业内,很容易发现很多不好、不足,觉得没有那么好玩了。

4、不必纠结于专业,因为未来还有很多机会与时间去调整转换专业。

现在大学里换专业机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只要成绩正常,再通过目标专业的考核,就可以换专业。还有很多好的大学本身就无条件支持转换专业,支持辅修第二专业,这也是实现愿望的一种方法。或者,我们完全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再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经过了四年学习,那时的考虑应该更靠谱、更稳妥。

哪个专业未来就业好?发展好?没有哪个专业或行业能永远火热,蒸蒸日上,30年河东,30年河西。成功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因为选择了某个专业、行业

1、世界上本就不存在永远蒸蒸日上,可以花红百日的行业或者专业。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选择一个热门的专业,以获得一个安稳的人生。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为就没有这种行业或者专业。

年同济大学土木专业在河南录取分数线大跌余分,创下历史最低,虽然说有特殊原因,但无法否认的是,全国土木专业都出现了大滑坡,普遍下跌。逃离土木成为去年的主流。湖南大学公布的转专业名单上,土木转出98人,转入为零。背后的原因则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行业全面退潮引发。房地产热潮带动了土木专业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一个网友感慨地发文说,当年第一志愿报了土木,但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今天看是如此的幸运。

一年之间就发生如此剧烈的动荡,不止是土木。年高考,财经院校录取分数线全面出现大跌,包括中财、上财、对外经贸等炙手可热的高校。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年中央金融政策调整,宣告了金融行业黄金时代的结束,让金融业“抢钱”的好日子过去了,行业的衰退带来了报考的退潮。

十多年前,高校一窝蜂去办物联网专业。但就在年,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该专业将逐步停招,原因是不好就业,学生转出率高。

再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高校毕业生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时能源行业大萧条,同时叠加国企发展困难等因素,这些公司连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我的朋友们都避之不及,纷纷逃离石化行业国企。但大约10年后,伴随着能源行业的再次崛起,中石油、中石化又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企业,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

同样,一直不受待见的师范院校,近年不断被热捧,尤其是疫情,让大家体会到稳定是多么的重要,于是师范院校录取分数节节攀升,年新华社的一个报道说,在某地著名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直逼清北,这在十余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回顾这40年就会发现,每十年很多行业就有一个轮回或者波动。花无百日红,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是蒸蒸日上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

2、人生的优秀与成就不是因为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行业,否则就不能解释互联网大厂的“中年危机”。

近期互联网掀起裁员潮,于是很多人又说,计算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天坑专业?

互联网裁员降薪,不仅仅是经济大环境,也是这个行业疯狂的扩张时期已过,也就是说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了,开始进入存量市场与资源的争夺时期。有人开玩笑说,总不能上个厕所也要个APP吧。

很多程序员不得不面对失业与“中年危机”,当年互联网缺人才,于是给了太高的薪酬去挖人才,今天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人才供给也旺盛,这时新人的能力与精力,干劲都是老人无法相比的。于是降薪,解聘,进行优胜劣汰的淘汰是必然的。

其实这些人当年都是赶上了互联网的红利期,有许多人成功了,但也有很多人被裁了,甚至遭遇生活的困顿。为什么?在我们抱怨相关企业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被裁?工作10余年后,还是一个程序员,说明了什么?

与之相对应,有另外一个故事。多年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陆步轩因为发展不顺,最后去“卖猪肉”,这个新闻曾经上了头条。但这位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样板:企业年收入已经超过18亿,利润上亿,成为了优秀的企业家。

成功是干出来的,不是选专业选出来的。你当初虽然迈进了互联网行业,但如果你没有足够努力,也可能会面临裁员与中年危机。我想当初没人相信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会去卖猪肉,更不相信他还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企业家。但因为他的不懈努力,不停地奋斗,于是走到了今天。

了解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或者说误解,我们再回头来说专业的具体选择。虽然从长远看,学什么不干什么是普遍现象,但是对于工作初期的几年,多数人还是在从事和自己所学相关的专业与行业,尤其是理工科同学。

专业填报上的几个原则建议

1、尽量选择理工科专业,好找工作。

虽然说不要纠结于专业,我们也无法确定哪个专业就一定就业好,但从概率角度来说,还是有趋势性或方向性的,原则上,尽量去选读理工科专业,因为就业好。

无论是从国内数据看,还是从国外数据看,理工科专业就业明显好于人文社科。去年华中地区某双一流大学老师发给我他们学校最近3年分专业就业情况看,前十名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后十名几乎都是人文社科与艺术专业,他们学校艺术专业今年签约率几乎可以忽略。我们如果仔细查看各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也可以发现这个普遍规律。

如果说就业数据还存在一些争议的话,持续高热的考研数据给了我们更好的佐证。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总人数达到了万。考研人数连续高增长,背后反映的是毕业生就业难。

在这增长的考生中,大部分是社科专业学生或者说文科生。大量高校研究生报考前10名专业中,往往是7、8个人文社科专业,1、2个理工科专业,很明显,增长的大多数是人文社科专业。在报考录取比上,也是一样,人文社科专业基本都是几十个人报考录取一个,但理工科专业大多都是几个人报考录取一个,甚至是1~2个人报考录取一个。

原因比较简单,除了一些所谓“天坑”专业以外,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还能接受的工作。但如果是读文科的,即便是高校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参加研究生考试,通过提高学历增加竞争力。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美国、英国都如此,全世界都一样。社会经济建设首先需要的还是理工科人才,和轻视人文无关。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有些同学选择人文社科并非出于热爱,真实原因可能是偷懒,对此我充分理解。但等到面对就业和收入压力,以及考研的激烈竞争,可能会发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因此,能读理工科还是优先理工科,当然,如果实在抵触,也读不了,不必勉强自己。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学不会,导致挂科、毕不了业,那就得不偿失了。

2、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类学科应成为我们优先考虑的。

我们虽然无法具体说清楚哪个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但有些大的趋势还是可以看出来的,比如互联网,或者说人工智能。

几乎可以肯定,各个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一个行业要融入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到智能时代,就必然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未来很难有绝对独立的互联网行业,更多的是“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的新行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是广泛而旺盛的。

中央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一切数字化,本就是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与渗透,因此,信息学科人才在很长一个时间需求都是比较旺盛的。

最近有很多互联网大厂裁员减薪,让一些人对这个方向的发展前景产生了质疑。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疯狂扩张时期,薪资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范畴,以后互联网行业炙手可热的情况会逐渐回落到正常状态,但和大部分行业相比,待遇仍然是很高的,只是不会这么极端高了。

其次,未来更多的是“互联网化”,“数字化”的传统行业,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这些行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选择信息学科专业,在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方向。

3、注意自己的专业负面清单,比如管理。

有一些专业还是应该尽量避开的,我个人建议在本科阶段谨慎选择管理类专业。最近5年高校裁撤最多的专业,第一名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为什么?

无论是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等,我个人觉得都不适合本科阶段学习(研究生阶段当然可以)。这些学科专业技能性差,更重要的是,这些专业本应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我们18岁的孩子,缺乏基础的人生历练,根本没有到学习这些专业的年龄,学不明白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学校的老师也往往都没有实践、实战经验,照本宣科是普遍现象,结果可想而知。

美国的大学本科层面几乎没有管理专业。但我们不同,也许开设成本太低,是个学校就在本科开设管理专业,可能吻合了一些学生与家长的喜好,至少从字面上,学管理听着比较有面子,但也仅限于字面上。

从全国看,管理专业目前招生量仅次于工科,高居第二位,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之难,可以想象,因此也成了大家裁撤的重点。

每一个人个性不同,喜欢和擅长的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列出一个负面清单,而不是一味追热门。

4、不能盲目赶热门,最好的专业首先是适合自己的。

每年都会遇到有人问我当年的热门专业如何,今年问我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去年问我最多的是芯片。人工智能当然好,芯片也很好,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问题是,是否适合你孩子?孩子是否学的了,学不动怎么办?

人工智能是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对开办者和学习者要求都很高,实际上有能力开设的学校也不多,虽然很多地方学校都在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关键是我们能否学下来?比如数学如果很差,学习人工智能就是障碍之一。再比如芯片,其实芯片涉及软硬件,是学习难度最高的专业之一,比计算机还要复杂,大量的同学是没有这个学习能力的,挂科是正常的,因此这些年,相关专业转出也是正常的,更要命的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带来其他负面问题。

上面我讲了,人文社科就业不是很好,但是,如果你擅长,喜欢,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甚至不可替代,你必然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与未来。

同时,很多专业或者行业的确需要天赋。比如最近争议很大的新闻,我们经常说“新闻敏感”,坦率地讲,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敏感的,包括大量教新闻的老师,因此我们也需要做好基本判断。

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合你的,一定是最好的,人生是扬长避短。

5、重视孩子兴趣,但不能放大兴趣,兴趣靠谱吗?

我们要防止一些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按自己的判断,人生经验给孩子安排专业与人生,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放大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问题。

坦率地讲,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更麻烦的是,孩子们都在做梦的年龄,很多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不靠谱的,比如很多孩子喜欢“表演”专业,喜欢“音乐”,喜欢“电竞”,其实就是想继续玩游戏,你能尊重吗?因此,我务必要积极的引导,不宜盲目,绝对地讲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最好的办法不是家长讲,如果有条件让孩子见习一段,或者是请这个行业的人给孩子介绍一下更有说服力。

还有一个问题,兴趣本就是多变不靠谱的,我们想想自己与孩子,3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你能以多变的兴趣做决策依据吗?

6、不妨从7年(4+3)去长远考虑专业规划与选择。

对于很多孩子,家长并没有打算让孩子本科一毕业就工作,而是继续读研究生。同时,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学历水涨船高,考研正在高考化,研究生学历成为了标配。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妨从更大的视野,更长的时间角度,比如本科+研究生,去规划孩子的专业选择。

一是在不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本科专业尽量偏基础学科,为未来改变留下余地。这个后面还会再展开讲。

二是着眼于交叉学科,为打造复合型人才做专业规划。比如,如果你想从事资本运作,那就不妨先学经济、金融,再学法律。你如果想从事媒体,也不妨先学所喜欢的行业,比如教育,再学新闻,或者是先学经济再学新闻,你在选择财经媒体时,优势就非常突出。

7、还没有想清楚怎么办?报什么专业?

18岁,多数人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这很正常。但填志愿就意味着必须做重要的方向选择,怎么办?我建议可以优先考虑一些基础学科,给未来后悔,调整留下余地。

对于理科生,建议首选数学,物理。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升初看数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的强基计划,第一位的专业就是数学。正因为是基础中的基础,未来转换其他专业比较容易,而且非常受欢迎,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管理以及其他社科专业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来各个学科必然发生交叉融合,学习基础性学科反而更有优势。因此我建议,在想不清楚的情况下,不妨先去读数学。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对此有点抵触,觉得数学难学。我想提醒的是,我们只是在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先在数学这个中转站休息一下再决定下一步的路径,并不是要成为数学家,也不是要以数学为生,因此不必发憷。

学物理也类似。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根本学不动就不必为难自己了,尤其是物理,不是一般人学得明白的。

对于文科生,如果实在不好选,思路还是基础学科。但文科中很难找出像数学这么强大的基础学科,历史,哲学,文学都是基础学科,相比文学,更建议学哲学,历史。

除此之外,建议一个工具学科,英语。

英语和数学不同,只是一个工具学科,我主要是看重这个学科未来发展上的两个价值。第一就是放大器效果。一个中小学数学老师英文好会怎么样?一个出租车司机英文好会怎么样?一个厨子英文好又会怎么样?一个基层公务员英文好又会怎么样?相信很多人都会因为英文好,获得比同行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