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名牌大学文学系的大一的女生,从一所小县城的高中作为黑马在高考中取得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绩,考入梦寐以求的大学。进入大学后,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她每天早上5点钟就爬起来背书,晚上学习到一点多钟,周围全是优秀的同学,她又特别争强好胜,特别能吃苦,很多时候不吃饭,一两包饼干就解决了午餐。
久而久之,她没有变得更优秀,反而是隔三差五就大病一场,最后的结果令人惋惜。我想读者朋友身边也应该有不少这样的“拼命三郎”吧,其实,错误的吃苦观可能毁掉一个最有潜力的人,在此,总结了四种错误的吃苦观,希望能起到启发思考,抛砖引玉的作用。
错误吃苦观一:父辈们吃过了很多苦,锻炼了他们的坚强坚毅的品格,我们如果要获取这种品格的话,也需要吃同样的苦。而且我们现在所吃的苦的种类,比如压力太大,事情太多太杂,从而每天非常疲惫,就想带着耳机听歌,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干,这都不叫吃苦,叫懈怠。
黄阳明的父母是靠卖水果,做水果批发生意发财的,小黄上大学后,暑期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去什么社会实践,实习了,而他被父母要求去顶着炎炎烈日摆摊卖水果,理由是,年轻人要吃点皮肉之苦,风吹雨打才能锻炼品质,坐办公室,吹吹空调,有什么用。后来,他吃足了苦,什么专业技能也没学到,大学读完,毕业都成问题。
错误吃苦观二:吃苦了,日子过得很苦,而此时别人在放松而我在坚持奋斗,以此把自己给感动了,以为自己的“光辉事迹”感动了全世界,分不清到底是感动了自己还是感动了他人。以为自己吃了苦,在道德上就抬高到了一个崇高的位置。以此来平衡客观现实中实际技不如人的心理。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人骗自己,吃苦了,虚掷年华,却说这经历是高尚的”廖雅文是一名北漂的研究生她租了一间破旧的地下室,破旧,潮湿,地上冒水,她就睡上铺,杂物堆下铺,寒来暑往,她在朋友圈讲,北京人才济济,如果不吃着点苦,怎么比得上人家呢?一年后,憔悴的她选择了放弃,回到了老家。
错误吃苦观三:一种错误的逻辑推理——成功的人都毫无例外地吃过苦,所以,吃苦就会成功。只要在吃苦,不是在玩,只要手头在做着事情,就说明在努力前进,而且坚定地认为早晚有一天会成功的。忽略了其实每一个人都在吃苦,都有在很努力,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认为吃苦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的逻辑指导,即使遇到对的人,对的事,对的时间,结果也一定会是悲剧。
欧阳楠茜是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她坦言告诉身边的朋友,她接手了很多成功学书籍,其中千篇一律的是大多数成功人士在写介绍时,总会介绍自己曾经吃了多少苦,如果不这样写,豪无看点,似乎读者在看到书之前就想到了内容,认为最起码的一点,吃的苦越多,越成功,越敬佩他们。她表示,这个观点错了很多年,为了照顾销量,没有人去改掉这个约定的习惯。
错误吃苦观四:认为吃的苦都是有价值的,分不清有价值的苦和没有价值的苦。狭隘地认为生活中处处不尽如人意,处处碰壁,然后咬牙坚持下来,错把生活中的吃苦认为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对于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刻苦训练,不屑一顾,选择性看不见。
肖梓衡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人,每次去图书馆,她会准备得相当充分,她精心布置自己的学习环境,而胡査是她闺蜜,每次去就是一件单薄的衣服,被空调吹感冒,她还说,我才不这么娇气,我能吃苦。
结果几天后,胡查受不了冷气,放弃了,躲在寝室玩手机,而“娇气”的肖梓衡,享受着图书馆读书时光,满满的,两人结果相差甚远,梓衡得了加权第一,胡査挂了两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