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需要勇气。“说真的,决定的时候我挺怕的,因为我觉得我身边的同学都没有这样过,大家还是按部就班地继续学自己的专业。”周莹莹谈到当初转专业时的心情。跨专业学习的同学不多,选择到生态学专业的更少,即使做出了选择,她依旧会怀疑自己选择了一条未知的道路。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有很多这样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怀揣勇气,重新起航。
因为喜欢,一直坚持
周莹莹一直喜欢植物,爱好自然。在本科期间,虽然专业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但经常参加有关环保、自然教育等有关的公益活动,还经常去蹭资环学院的生态学相关课程。“我在那里认识的同学,比本专业的还多。”
“转学生态学的过程,可以说是缘分与幸运兼顾的过程”。在大三决定未来方向的岔路口,何去何从也成为她苦恼的事情,大三上的寒假,习惯利用假期去做志愿者的她,像往常一样申请了重庆自然介公益中心的志愿者活动,由于人数限制未被入选,但却使她偶然发现了版纳植物园在招聘科研志愿者。
那时的她,尽管知道自己喜欢植物,却不确定当兴趣变为主业之后,自己是否还能一直把这种喜欢坚持下去。“我并不讨厌原来的专业,只是更喜欢学生态而已”,她说。带着疑惑,她申请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志愿者,并认识了和她来自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学院和专业,也是在研究生期间从新能源转到生态学,并留在中科院从事科研工作的林老师。
“认识林老师是缘分,也是我的幸运”,短短12天版纳园科研志愿者工作经历,让她明确了跨专业考生态学的目标。大四期间,准备考研的她幸运地获得了保研名额。为了提前接触生态学研究,她参与了林老师的中国科学院科教协同与创新项目,并到与林老师有合作的南京理工大学学习了一个多月,跟着林老师完成毕业设计。现在,林老师成为了她的导师。
新学期开始,在全球变化生态学课上老师直接讲文献的案例。“我没有相关的系统全面的基础,当时一听就懵了,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所以刚开始上课就一直很痛苦。”两个月的研究生生活后,她开始逐渐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时还是会苦恼,以平常心面对就好”。
现在她追求着喜欢的东西,温和而骄傲,“自从我做出这个选择之后,我变得更开朗了,爱笑爱分享,一路上都有着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现在我可以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了。”她回顾跨专业的经历,不禁恍然一笑。“一路走过来,都蛮幸运。”
周莹莹
杨毅喜欢做与自然接触的事情,本科他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时,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比较微观、抽象的东西。于是在大三的暑假,他决心从事自己喜欢的生态学。后来经过2个月的积极备考,他如愿以偿到国科大学习生态学专业。不过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西双版纳。
本科期间,对昆虫感兴趣的他在图书馆淘到一本《森林冠层节肢动物》,作者之一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枢强先生,“那时觉得挺有意思”。年6月,他本科一毕业就去联系李研究员,希望参与这方面的野外工作。他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9月他便前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集动植物近半个月,度过了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的第一次科研生活,期间他采集蜘蛛,见识到热带不一样的景观和生物类群。
他考虑不能一毕业就做生态学方面的工作,就在朋友推荐下联系了致力于东南亚蝙蝠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AliceHughes。年的1月到4月,他待在景观生态组,跑了云南的17个地方。他们事先通过卫星找到大致的喀斯特地貌,再驱车询问当地人,寻找那些偏僻的山洞,带着网去抓蝙蝠,采集蝙蝠的DNA、毛发,记录途中见到的各种变化。“那一段时间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时光,有很多故事。”他说。
在版纳植物园的时光促使他选择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谈及长远规划,“前途比较渺茫,自己也不太清楚。”尽管他也不清楚未来的方向,但他依旧积极投入每天的课程学习当中。
杨毅
多次尝试,选择所爱
当闫海江开始思考“到底要走哪一条路”时,他的步调发生了改变。他本科是基础医学院医学实验专业,在经过医学院学习生活后,不想成为一名基础医学科研人员的他开始思考人生,认为心理学可能会给一个答案,于是修读了心理学双学位。经过长达两年的思考,他在保研前决定转读国科大心理学研究生。
医学实验注重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实验技术的掌握,而心理学是掌握各个领域、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建构以及其相关研究内容。两者有很多的交叉领域,现代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强调心理活动实现的物质基础神经科学,这与医学上的神经科学有很大的交集,但两者强调的内容又有不同,心理学注重算法、编码、功能层,医学注重分子、器质结构层。
随着在国科大的学习,闫海江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对行为、认知过程等的描述、概括、解释和预测,依靠心理学尚做不到完全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其可以帮助理解隐藏在人类认知和行为背后的东西。
过去,他经历了了解自己、了解专业本身、了解导师、找领域外的好友老及师父母沟通、确定想法,听从内心。现在他计划:“在心理学相关领域实践和积累,找到想要研究的方向,能做出一些成绩,有计划出国深入学习。”
闫海江
郭晗从通信工程专业到传播学,从工科到文科,思维方式和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变化。通信工程专业可以分成数学基本知识、通信领域基本理论和程序语言学习三大部分,传播学既包括新闻实务方面的技能学习,也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我觉得两个专业之间跨度比较大,除基本知识不同外,思维和表达上也不相同。理工科的思维和表达是直线的,答案是唯一的,文科需要上下左右转度来思考和表达,而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在原专业学习过程中,她慢慢发现对通信工程并不感兴趣,反而在加入的校青年报社社团中找到方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足的朋友,于是产生了换到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想法,然后开始准备跨考传播学专业。她谈到:“选择国科大,是因为国科大的传播学是科学传播,不至于完全放弃原专业知识。”进入实际学习后,一开始她面临巨大的压力,大密度课程应接不暇,在讨论课上不知所措,知识的空白急需填补,思维上的转变也迫在眉睫。现在的她,每天都紧锣密鼓,每天都很充实。尽管成长的过程有些漫长偶尔还会苦闷,但至少每天都在进步。
“我没有想太远的东西,我觉得做好当下手中的事情,在往前走的过程中,路会自己铺开。”大半个学期的摸爬滚打后,她感慨,“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专业是什么样的,多问问学长学姐。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决定了就全力以赴”。
郭晗
接受挑战,再次开始
易伟灿:“说起自己来国科大换专业的经历,不得不说这是种阴差阳错的缘分。”他是一名化学工程的学生,主要学习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科目,而本科是生物工程,主修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科目。
他听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所”)的宣讲之后,脑海中生出了一个想法“我要成为一名过程所的研究生。”最初,他申请过程所夏令营,得到优秀营员称号,但未能通过模拟面试。不甘心的他在九月推免复试时,再一次选择生物医药方向,面试结束后接到通知,专业是化学工程。他说:“当时面对新专业,自己思索纠结了很久。因为小时候的我就有想当科学家的理想,今后打算在中科院读博,之后从事科研或教育方面的工作。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挑战新专业的学习,最后决定转专业。”
平时,他会和班级上一直学习本专业的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学习,在熟悉研一生活之后,出于想利用好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补充知识、提升能力,他还加入乒乓球球协会,经常和会友切磋,认识到很多专业的同学,参加化工学院举办的乒乓球比赛,曾获得男单、混双的冠军。
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转专业后可以更精彩。”
易伟灿
在曹旭栋的眼中,“跨专业是一个新的起点,但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掉本科所学的专业。”他目前研究生专业是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深入研究AI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本科是自动化专业,主要学习控制科学与工程,嵌入式开发,最优化控制策略等自动化控制技术。
他最终做转专业的决定,离不开导师的鼓励。保研对专业的选择空间比较大,当时的他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本计划更多地考虑本专业,于是将简历投向了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令他意外的是,他不仅收到了导师回复的邮件,还鼓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