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叶薇
年3月31日,“红色传奇与童年精神——鲍尔吉·原野首部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新书品鉴会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王泉根、徐德霞、包明德、张莉、韩浩月等专家、学者、作家出席了本次活动。
《乌兰牧骑的孩子》是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首部少年小说。它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铁木耳、金桃和海兰花等五个蒙古族少年在假期中的奇妙经历和丰厚的收获,刻画了“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群纯朴善良、坚强乐观的草原儿女,创造了一个澄明奇异的童年世界。
浙少社社长邵若愚在致辞中介绍,鲍尔吉·原野是浙少社的重点签约作家,《乌兰牧骑的孩子》甫一出版便入选了年1月中国好书榜单。在这部作品中,“乌兰牧骑”作为鲜明的红色主题形象首次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承接了国家呼唤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时代使命。作品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乌兰牧骑深入牧区为人民服务的业绩,写出了孩子们眼中、心中真正的英雄。同时作品富含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第二部《乌兰牧骑的孩子:篝火与星空》已入选了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在未来,浙少社将持续推出鲍尔吉·原野的新作,推出更多回应时代呼唤、塑造少年新形象、推动原创儿童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力作。
品鉴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乌兰牧骑的孩子》的创作形态、人物塑造、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与充分解读,认为这是一部洋溢着草原之美、英雄之美和童真之美的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认为《乌兰牧骑的孩子》是将红色传奇与童年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范,认为这部作品以非常文学的形式呈现了蒙古族的生活、风情和蒙古族孩子的精神成长,让读者重新回到乌兰牧骑那个年代,体会到也如“红色的嫩芽”般的中国少年的成长,且作品的文笔与意境非常优美,塑造出了儿童文学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充满着蓬勃新鲜孩子气的群像人物。
《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徐德霞认为这部作品通过孩子的视点反映了最普通、最本真、最传统的草原生活,写出了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性格,褒扬了草原牧民乐观、开朗、坚强、勇敢的精神。整个作品从始至终闪耀着温暖、明朗、和谐、自然的光芒,同时又深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读这部作品仿佛随乌兰牧骑一起走进了纯净的草原,身心愉悦,从头到脚透着一种平和自然的舒适感,这是读任何一部儿童小说所没有的奇妙感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包明德从艺术手法上分析了这部作品,认为它融合散文、诗歌、音乐、民间文学之所长,将儿童长篇小说写出了新的特色和高度。小说在使用五个少年的视角推动故事情节的同时,增加了原创的多首歌谣、蒙古族的民间故事等,这些既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也使得小说具有了节奏上的韵律感,能够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列举并分析了书中的多处描写,她认为鲍尔吉·原野的语言非常有质感,堪称汉语写作的典范,他对景物和事物细节的刻画生动精准,非常适合少儿读者阅读。同时认为他将写散文的文字能力用来描摹和还原红色队员们的生活质地和历史真实,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本价值。
作家、资深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认为纯熟的文字技巧、不减的童心是鲍尔吉·原野的首部少年小说便如此优秀的原因。同时,他强调了冒险精神在成长小说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成长过程中最为丰沛的回忆,这些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完美呈现。作者采取了润物细无声的文学性表达方式,笔触轻松、从容、幽默,能让孩子们对枯燥的语文产生兴趣。同时书中有放在任何时代都能引起孩子们共鸣的情感:童心、纯真、幻想、欢乐等,使非草原出生的少年与成长中的少年感同身受。
最后,鲍尔吉·原野讲述了自己创作背后的故事。他的长辈中有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他熟悉他们过去的生活,崇敬他们为牧民所做的贡献,一直有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愿望,从年起便开始在牧区采访牧民和当年乌兰牧骑的老队员。这部作品也是他回望童年,为这支草原红色轻骑兵树立的一座纪念碑。乌兰牧骑和孩子们的故事还有很多,他还将继续写下去。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