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近代首个公共图书馆坐落于武汉,

百余年前,她由美国人建立,“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的寓意响彻武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百余年后,她在华中师范大学焕发新机,成为不可磨灭的丰碑,指引着一代代华师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本期推送,一起来走进这座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在华中师范大学发展史上留下闪光记忆的图书馆——文华公书林。

创办:造福武汉三镇的公共图书馆

20世纪初以前,中国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直到年,美国人韦棣华女士的到来,她的到来不仅改善了文华书院的面貌,由她亲手建立的文华公书林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韦棣华(.08.22~.05.01),MaryElizabethWood,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年来华,在文华书院担任英语教师。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图书专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年5月1日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年至年的萌芽时期,韦棣华女士在文华书院的八角亭内将个人收藏图书展览出来以供在校学生阅读,这正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八角亭: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年春,造价号称“十万元建筑”的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

文华公书林侧面

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成立。

年又进一步设立流动图书馆,将各种书籍装箱分送到各个学校、机关、工厂陈列,就近阅览,并定期交换。同时还举办各种演讲会、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于是,文华公书林的影响开始广播于武汉三镇,一种新的办馆理念逐渐传播到整个中国图书馆界。

文华大学学生在公书林内阅览图书

年,由于读者需要和藏书的不断增多,韦棣华又派得意门生沈祖荣等到北京、天津等地募捐,又派出文华的学生赴美演剧筹款,韦棣华还独自捐款,使文华公书林得以扩建,主楼由原来的两层扩建为三层,并建大型的阅览室和会议室,会议室可以容纳一千多人听报告。当时馆藏中文书籍两万多册,外文书籍三万多册,中英文杂志一百多种,另有古矿物古生物标本等一千多件。

沈祖荣(.9.11-.2.1),字绍期,湖北宜昌人,中国图书馆学家,文华公书林第一位中国馆长。年毕业于文华大学,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留学,是中国留洋攻读图书馆学的第一人。年与韦棣华女士共同创办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兼任文华图书馆馆长,年发起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建国后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年退休,年仙逝于江西庐山,享年94岁,著有《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等奠基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和“中国图书馆学宗师”。

兴衰:战火中的坚守与分离

年,抗日战争爆发,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被迫西迁。华中大学携四五千册文华公书林图书迁往云南大理喜洲,文华图专携两千余册图书迁往重庆,这些幸免于乱的图书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被日军所占,未带走的四万余册书刊损失殆尽,馆舍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大慈寺——华中大学西迁在喜洲的校部

抗战结束后,返回武汉的华中大学与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分开办学,至此,“文华公书林”之名不再延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中大学的校址上,华中大学与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年更名“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图书馆也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壮大稳步发展。

年,桂子山新建的图书馆

作为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策源地,文华公书林一度被列为武汉市的历史保护建筑。她的创办不仅启迪了武汉民智,也推动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延续:文华公书林的传承

文华公书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她在近代中国文化事业、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近代武汉教育和文化中的突出贡献与作用。对于华师人来说,她流淌在图书馆的文化血脉中,也镌刻在百年华师深厚的历史底蕴上。从昙华林搬迁到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从未忘怀过这段光荣、曲折、沧桑的历史,并让她在桂子山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

老图书馆命名:文华公书林

年,华中师范大学新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开馆时间定在5月16日,以此纪念文华公书林周年。

图书馆馆报——文华公书林报

承载历史,开启华章。如今,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由总馆(新馆)和老馆组成。老馆建于年,面积为平方米;新馆于年竣工,地上九层,地下一层(局部地下二层),面积为平方米。新馆和老馆中间由一条地下文化长廊连通,馆舍总面积达平方米。图书馆采用“大流通、大阅览、大咨询、大服务”和“一卡通”的运行管理模式,既重视学习空间的构建,也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一座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新型图书馆,现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源保障中心,规模与馆藏位居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前列。

从年起,文华公书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兴衰、复兴之路,她因西方文化输入而兴起,因时势的变化而结束,又在桂子山上焕发新的生命。她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矗立在华师人的心中,指引着全体华师人传递着“传播新知,弘扬真理,立德达材,服务大众”的人文精神奋斗不息。

素材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