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的未来友好。以“一米高度看世界”,展现的是一首城市的“天真与经验之歌”。深圳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上已走在全国前列,从制度设计到细节构造,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内容,深圳都在倡导儿童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参与,实践从儿童视角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想象。近日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便是深圳敢闯敢试先锋精神的又一体现。
深圳于年底就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深圳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的“实景”,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儿童友好之路。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政策支持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发布了全国首套涵盖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系统、母婴室、实践基地、儿童参与等9大领域的建设指引,积累了从法规政策、空间设计、公共服务到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先行经验。
如今,儿童友好已成为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顶层设计
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形成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
今年5月,深圳市发布《指南》地方标准。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将深圳六年多来在儿童优先发展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九大领域积累的先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丰富完善提升,形成涵盖儿童友好公共服务及其配套空间支撑的体系化的地方性标准。
该标准从儿童需求出发,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八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性标准的空白。
该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尊重儿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儿童不同身体能力状态、不同家庭状态的差异性群体需求,提出为长期住院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10岁以上儿童按性别划分住院房间,新生儿病房提供一定比例的母婴同室病房,鼓励新建学校为儿童拓展儿童就近游戏空间,开展面向婴幼儿家庭的阅读服务,为残障儿童提供有尊严且便利的文体服务,为临时无人照顾的儿童提供短时照顾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等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创新性要求。
据深圳官方统计,全市已授牌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基地个(其中,儿童友好街道6个、社区/园区40个、学校/幼儿园/托育园46个、图书馆16个、医院/社康中心32个、公园28个、出行系统8个、实践基地97个)。建成母婴室多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社区儿童之家个,建成各类公园多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儿童友好出行纳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实施中。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标志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深圳的先行先试上升为国家战略。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47条清单,向全国推广。
示范意义
《指南》在软件的服务上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是《指南》编制及评审过程的见证者,她表示,《指南》是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正因为是全国首个,编制过程充满挑战,编制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查阅大量资料,反复修改,历经艰辛。也正因为是全国首个,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在过去几年间,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初具雏形,已经编制了图书馆、医院、学校、出行系统、母婴室等方面的建设指引,可以说在硬件上已经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而这个《指南》则在软件的服务上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胡卫华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既是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内在要求。深圳近日发布的《指南》从儿童需求出发,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八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性标准的空白。
胡卫华认为,我国现阶段儿童成长呈现以下特征:隔代抚育特征突出、室外活动强度低、儿童独立性活动能立弱。儿童的独立性活动对儿童身体、形体等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受交通安全、城市建成环境等影响,我国儿童独立性活动的比例明显偏低。但在现阶段儿童友好成长的需求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模仿学习的需求、渴望自然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儿童也更愿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玩耍,在与人交往中,儿童能更好地建立自我定位,形成更为完整的世界观,为日后成长提供更多帮助。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层面,它并非简单的在城市中添置儿童设施,还应提倡系统化人性化的城市设计,把儿童发展视角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激发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儿童的自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儿童的潜能将被激活,儿童的未来将被点亮。这是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也是儿童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