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建筑师改造老家猪圈开艺术展,所在学

白癜风的药物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608/4635790.html

据正观新闻消息,“我也喜欢画画,你看我这画能不能挂到艺术馆展出?”参观完建筑师王旭潭举办的“回屋里”艺术展后,有乡亲找到王旭潭的父亲,表示也想投稿。如果是初次参观,谁也想不到如今明亮宽敞的艺术馆,是由昔日的废旧猪圈改造而来。

来自湖南娄底双峰县长来村的王旭潭是一名在上海工作的85后建筑师,在业余时间,他经常带自己的孩子参观各种展览,并常跟孩子说:“爸爸小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看到这样的展览,咱们村里的孩子也没有这样的机会。”逐渐地,他心里萌生出了一个想法:老家门口刚好有一片荒废的猪圈,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办些展览呢?

经过与家人、朋友、亲戚的交流,大家纷纷表达了对这个想法的支持和帮助,经过王旭潭的设计规划和众人的努力,家门口的废旧猪圈脱胎为明亮宽敞的艺术展览馆。至今,这座艺术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回屋里”艺术展,分别以“方言”和“稻香”为主题,展出了书画、手工、瓷器、摄影、剪纸、绘画、装置等领域作品共余件,为村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口。

“回家乡成功办展的背后,是一群人浓厚的乡愁情结”

对于在上海从事建筑师工作的王旭潭来说,腾出大把的时间用于在家乡建艺术馆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王旭潭向正观新闻记者坦言,如果不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亲戚的支持,自己根本不敢想象能在家乡办起这么大规模的艺术展。

“前来参展的大多是我的各行各业的朋友,有社会上认识的,也有自小就认识的。”听了王旭潭想在家乡开艺术展的想法后,朋友们以各种形式表达支持:有的朋友在当地创业开公司,就赞助一些自主设计的工艺品;有的朋友从事摄影,就记录下当地的乡土人文作为展品展出,并负责拍摄每届艺术展的活动照片;有的朋友精于美术,就将自己的美术作品无偿贡献出来展览;有的朋友是青年作家,又擅长酿酒,便以“乡村酿酒师”的身份参加展览;王旭潭的叔叔是海洋领域的专家,听说侄子要在家乡办展览、帮助村民了解更多外界文化,欣然从外地返回为家乡孩子开海洋知识展览和讲座……

迄今为止,王旭潭已经在这座场馆举办了两届艺术展,第一届以“方言”为主题的展览于去年举办,旨在让更多人了解逐渐消失的方言,让方言中体现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在今年举办的“稻香”主题艺术展上,王旭潭和朋友们又有了新的点子,除了展览与稻香有关的摄影作品、工艺品、绘画作品以外,还在场馆中间铺上了粮食、架起了农业器械,让孩子们在模拟劳动中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

王旭潭的朋友陈远祥是一名从事建筑摄影的摄影师,受邀参加艺术展后,陈远祥坦然接受了王旭潭鼓励他拍摄当地乡土人文的提议:“我从事的工作有大多数时间都是连轴转,在我最迷茫和麻木的时候,他向我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我本身也有一定的家乡情怀,便坦然接受了。在拍摄展览作品的过程中,我确实找到了内心中的一些纯粹、本真的东西。”

陈远祥参展作品

王旭潭认为,自己和在外打拼的朋友们都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这为展览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很大动力:“我能够回家乡成功办展的背后,是一群人浓厚的乡愁情结。我常跟朋友们讲,做这个展览也是小小地从人生轨道上错开一下,做一些原来未曾设想过的事,但我认为这同时也是一种回归,它帮助我们在精神上回归家乡、回归初心,同时能让家乡发生些好的变化,这就够了。”

“想通过建筑解决人情世故”

对王旭潭来说,将废旧猪圈改造为艺术馆的想法,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回望自己和家乡在建筑上的情缘,王旭潭发现,自己在家乡设计的几个作品,在理念上是高度相似的——用建筑解决人情世故。而这个理念的形成,还要从王旭潭家老房子的翻修说起。

年,王旭潭还是一名同济大学建筑系的研二学生,子女成家后,老房子的翻修让父母发了愁。按照农村的传统,子女结婚后一般会与父母分家,或者将老宅翻修。从小到大,王旭潭目睹过不少家庭矛盾,婆媳之间更是会因为用电这样的小事而争吵。王旭潭也琢磨起来:“能不能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让一家人既能住在一起,又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呢?”

经过半年的思索、修改和打磨,王旭潭成功设计出了一栋四世同堂家宅的图纸,但由于时间和经济原因未能投入建造,直到他参加工作半年以后,有了一定的积蓄,才与哥哥姐姐一起出资将房子建了起来,本就是建筑工匠的父亲找了些熟悉的朋友,按照王旭潭的图纸将这栋房子一砖一瓦建了起来。

王旭潭为家宅手绘的草图

在设计理念上,王旭潭很喜欢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有一句著名口号——‘形式唤醒功能’,而他将其改成‘形式唤醒血缘关系’,并应用到翻修家宅的设计中。

哥哥是家中的长子,于是房间设置得离父母最近,方便照顾父母;姐姐由于远嫁常年在外,姐夫又比较内向,于是王旭潭将姐姐一家的房间设置的距离其他人较远,让姐夫能够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为避免奶奶和妈妈因为生活琐事争吵,王旭潭单独为奶奶设计了套间,配套有厨房卫生间和独立电表。

“建筑可以解决人情世故,通过这种空间规划把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让每个人都觉得舒适,正是我想要实现的。”王旭潭说。

为村里捐家风馆,未来还想为孩子们建免费乡村书屋

住进新房子后,听说村里筹备修建家风馆供村民学习参观,但苦于没有资金和合适的场地,王旭潭父亲主动提议将自家房屋贡献出来。听了父亲的想法后,王旭潭先是因为父亲能有这样的想法感到高兴,同时也有些心疼,因为他了解父母的热情好客,想到一把年纪的父母要经常忙里忙外地端茶倒水、宴请乡亲吃饭,还要负责家风馆的装饰和维护,他于心不忍。

知道儿子的担忧后,王旭潭的父亲却说:“这有什么,乡亲们到谁家去都要泡茶,我们闲着也是闲着,跟乡亲们打打交道也很开心。”听了父亲的一番真切想法,又想到自己的家庭是村里公认家风的典范,王旭潭便欣然接受,村里的家风馆就这样建在了王旭潭家中。

当地学生在家风馆参观学习图片来源:娄底新闻网

家风馆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乡亲络绎不绝,王旭潭的父母看到家里的热闹情景,对待乡亲们也是百般热情。久而久之,参观的人多了,王旭潭的父母却又有了新的烦恼:乡亲们前来参观家风馆或登门拜访,一般都要经过门口的废旧猪圈,实在是不够美观。“能不能将废旧猪圈改造一下,使其发挥点别的作用呢?”知道父母的烦恼后,作为建筑师的王旭潭便一直在心中琢磨着改造猪圈的事。

“一开始到底要怎么改造猪圈,我自己也没有头绪。”决心改造猪圈之初,王旭潭陷入了迷茫。如果单纯把猪圈改造得干净些,对他来说无疑是小菜一碟,但王旭潭并不满足于此:“一开始我其实跟哥哥商量着改成一个乡村的餐厅,再结合我们周围有鱼塘、有特产、有优美的环境,同时能带动周边老百姓的就业,但由于一些原因这个计划没能通过。”

每次回乡,王旭潭都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