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冷门的哲学火爆网络走入更多人的

科普博主通过接地气的话题,配上哲学知识,用视频方式传播,让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走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谭洁文

图/受访者提供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神秘的“哲学三问”是许多人对哲学这门学科的初始印象。在人们看来,哲学只存在大部头论文和图书馆两米高的书架上,与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但在短视频时代,哲学开始走出学院的高墙,一大批哲学科普博主兴起:“公平和正义是什么?”“自动驾驶汽车撞了人,责任算谁的?”“躺平时代,卷还有意义吗?”接地气的话题,配上启发思考的哲学知识,让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开始走入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

但在这些博主看来,科普知识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更渴望通过视频激起人们对自身生活的反思——“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才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精髓所在。

苏德超:哲学“不倒翁”

“宽宽的肩膀柏拉图,大大的脑门苏德超”,这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苏德超的抖音账号简介。柏拉图的本名是亚利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由于他身体很健壮,所以被叫作宽肩膀;苏德超也经常被称为“大脑门”,他觉得自己的这个外号和这位大哲学家有“异曲同工”之处。“之前我很抗拒这一点,觉得自己头发长得少了才被这样叫,后来觉得挺好,我也接受这个特征。”

从讲台走向短视频,这对苏德超来说纯属偶然。年5月,苏德超受到一家商业机构的邀请,去广州讲课。经营茶厂的、医院的、健身教练、教培老师……这些听众跟大学生截然不同,年龄从二十来岁至六十岁不等。几个年轻听众听得入迷,于是建议苏德超开一个短视频账号,“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来接触哲学呢,就当是一次尝试。”稀里糊涂地,苏德超同意了。

第一条大火的视频是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视频里,苏德超说,你测量三角形三内角和,几乎得不到度的结果,测量得越准确,越得不到这个结果,那你为什么相信它就是度呢?这条视频火得很快,最早的反馈,大多都在质疑。有人说,哲学有什么用?还有很多人说,小学数学居然把哲学教授搞不会了。

苏德超没有感到挫败,相反,争论正中他下怀。“我并不害怕他们反对,要做哲学普及,我怕的是他们不理我。”讲授这些违背直觉的内容,他就像往网络鱼塘抛出了一个带倒刺的鱼钩,利用大众的逆反心理引他们“上钩”。

在苏德超看来,这是短视频时代让冷门知识普及“出圈”的必要手段:“世界上几十亿人,大多数应该不知道海德格尔、不知道尼采。所以哲学科普真正要起作用,就必须要和观众形成互动关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必须先有互动。没有兴趣,一切无从谈起。教育的第一步永远是,点燃内在的火焰。”

网友“上钩”后,苏德超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他任人攻讦反对,但观众们往往发现他的论述难以驳倒。

科普违背直觉的哲学观点,并不是苏德超的目的;他想让观众们明白,这些观点有多荒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后有没有合适的理由作为支撑——事实上,这也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精神所在。

“哲学实际上是没有门槛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区别只在于它是否经得起推敲。给立场一个理由,设法让理由普遍化,这是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观点看起来很荒唐,不会让一个有理性的人害怕,他们真正害怕的,是观点实际上没有得到理由的支持。”

这样的哲学精神,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十分稀缺。苏德超曾经对“28年错换人生”的新闻发表看法,谈到养育与生育同等重要,随后几千条评论涌进来,还有无法计数的私信,不少人说他愚蠢,是非不分,还有一些身在武汉的人来到学校递检举信。没有人关心苏德超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成了一场以立场划分阵营的战争。

苏德超坚持了一周多,还是顶不住各种压力,宣布不再就此事发表看法。“不少网民的评论是怎么爽就怎么说,不考虑他们的观点是否有理由作为支撑。”

但这次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哲学科普事业更加坚定。“真正让我们分裂的不是立场,而是立场背后的理由。因此,我们必须要反思自己脑海中的认知和概念框架,我们才能过上更有智慧的生活。”

夏冬:“辩论场”的主持人

不同于苏德超抛出“鱼钩”激发观众们的思考,夏冬选择把自己的哲学科普视频打造成“辩论场”。

“你做的这份工作,会被AI取代吗?”这是夏冬的视频账号“大问题Dialectic”的最新一期视频。视频中,正反两方观点轮番登场,“机器会使大部分人失去工作”的观点被“科技发展后总会有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驳斥,“现代AI不同于普通机器,会全面超越并替代人类头脑”又让观众重新陷入思考。直到视频结束,夏冬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粉丝们纷纷在弹幕和评论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夏冬想达到的效果。和许多哲学科普频道不同,他不想给粉丝灌输确定的答案,而是通过抛出一个个问题和立场不同的观点,引发观众的思考。“我们从小习惯了任何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但哲学不是这样的,哲学的精髓在于培养你自己去思考答案的能力,这个答案甚至没有客观标准。”

事实上,这也是夏冬把自己的频道起名为“大问题”的初衷。在他看来,哲学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确定的学习阶梯和知识点。人有自由意志吗?电车难题应该怎么解?思考越多反而越不幸福吗?这些哲学问题,无法像数学和物理一样,有标准答案。“哲学本来就是不断地提出大问题、开放性问题。”

因此,夏冬不认为自己的视频是科普节目,而是一档辩论节目或综艺节目,自己是节目主持人。在关于电车难题的视频里,他轮流介绍了四位哲学达人对电车难题的解决方案;他把这个过程形容为“各方各派在擂台上打架”,由观众来评判谁“打赢”了,谁更有道理。

这样的节目设置,也让夏冬每期节目长达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筹备每期节目时,他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动辄要花上两三周的时间,因此夏冬也被粉丝称为“月更博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作方式,似乎与短视频时代的“短平快”趋势背道而驰,但夏冬并不在乎,“观众不会因为你的视频是五分钟而更愿意看,而会因为你的东西有意思才看。”

夏冬做科普视频的这股“狠劲”,源于他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他本科在南京的一所三本高校学习商科,在第一年考研时,为求稳妥选择考本专业,起早贪黑复习了一年也没考上。“二考”时按直觉选择了哲学,却发现自己完全不需要对着参考书死记硬背。“特轻松,甚至觉得有些哲学观点就是我小时候那些朴素感想的‘复杂版’。”一年后,夏冬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有了哲学科班训练作为打底,夏冬在制作哲学科普视频时得心应手。他的视频得到了哲学系师生的认可: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校园网询问哲学入门可以看哪些视频,许多北大哲学系的学生向他推荐了夏冬的账号;某知名哲学教授向出版社推荐夏冬,希望他写一本哲学科普的书。“我的天,我以为只是我单方面认识这位老师,现在感觉就像我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