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室的图书。/Unsplash
文赵景宜
每周四的清晨,廖细熊会从燕郊的家中出发,转乘两趟公交车,来到北京五环外的一所民办小学。
马路上竖着围挡,学校四周是一片待拆的城中村。这里校舍不大,学生大多是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北京务工,大多从事快递员、家政工、服务员等职业。
廖细熊并不是学校的员工,她要前往位于教学楼三层的图书室。这里由十几个书柜围成,有一万多册图书,中间的长桌上摆放着推荐读物,有绘本、百科、文学等类型。图书室一角的一张自制海报写着:“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那本书,不要害怕和别人不一样。”
每天,图书室至少有两名志愿者值班。她们大多是住在市中心的全职妈妈,家境较好。面对小朋友,她们格外耐心和温柔。
每天,图书室至少有两名志愿者值班。/Unsplash
作为最积极的志愿者之一,廖细熊有些理想主义。她希望这间图书室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图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