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善治的朝阳答案北京市朝阳区创

本报记者陈丽英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发挥居民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靶向发力,全面深化党政群共商共治工作,创新开展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品质。精准服务让社区如家,邻里和睦,为辖区百姓幸福层层“加码”,得出了基层善治的“朝阳答案”。

多方参与破解难题有实招

“不让电动车上楼,我电动车放哪儿,电瓶怎么充电?我家住10层,难道我要买个50米的插板从楼上充电吗?”“不是已经规定不让电动车上楼充电了吗?怎么还有电动车上楼,你们管不管?”之前一段时间,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外社区经常会接到反映不同诉求的居民电话。

今年6月份发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从今年8月1日起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将处以罚款。

消息传来,安外社区居民反对和支持的声音都很强烈,双方争执不下。

为此,安外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协商议事厅作用,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并以四区14号楼为试点,开展电动车专项治理,经过居民议事和“吹哨报到”,确定了在楼周边建设充电车棚的解决方案。

充电车棚建好之后,楼内电动自行车主表示会配合楼内电动车充电治理工作,楼内志愿者自发担任义务引导员。“楼道里没了电动车,地方不仅宽敞了还安全了,大家充电也方便了。”有居民表示。

截至目前,朝阳区推广移动议事厅、网上议事厅建设,实现社区议事厅全覆盖。同时,加强议事代表队伍建设,完善集、议、办、督、评协商流程,落实社区月协商制度,每个社区每年组织议事协商不少于12次。

在协商主题方面,朝阳区聚焦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停车治理、堆物堆料、文明养犬等内容,力争每个社区通过协商破解不少于3件治理难题。今年朝阳区已完成16个市级城乡社区协商议事厅示范点建设,共立项为群众办理实事件,涉及百姓出行、停车、养老、环境等多个方面。如劲松街道依托议事协商机制,为农光东里28号楼老旧楼房改造升级汇聚合力,不断提升居民的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探索出一条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社区建设新路径;六里屯街道八南社区充分发挥党政群共商共治和议事协商机制,调动居民代表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朝阳区推动建设47个市级城乡社区楼门(村组)治理示范点。如小关街道惠新里社区议事厅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协商、实施、监督,有效促进惠新南里五号院垃圾分类工作提质拓面,逐步形成了小区居民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潘家园街道创新建立邻里工作坊,通过推行服务日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领、居委扶持、居民自治三方联动模式,实现“六个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信息采集到位、生活服务到位、和睦促进到位、管理巡视到位、感情联络到位,进一步凝聚居民,实现多方治理社区。

此外,朝阳区还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强化居民代表队伍建设,夯实居民自治基础。如团结湖街道三四条社区“银丝港湾助老志愿者团队”针对地区人口老龄化,与老人结成互助对子,开展照料帮扶,改善养老问题,守护银发一族。

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共商共治的同时,朝阳区引入专业力量出谋划策,在全区个城乡社区开展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并以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为契机,安排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专题培训,印发《伙伴分享》朝阳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案例集,在全区推广“组建伙伴团队、进行社区诊断、开展伙伴项目、破解社区难题、形成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法,指导社区建立问题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破解一批社区治理工作难题,探索制定社区成长评价指数,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的社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在此过程中,朝阳区推动形成“跨区域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促成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与深圳、武汉、贵阳三地社区结成伙伴关系,举办京深汉筑“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交流会,开展人才共育、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机制共建、品牌共创的“五共行动”,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实现跨区域发展。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朝阳群众的参与感不断增强,社区寻找到了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

靶向发力精准服务促提升

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关切的事做起,绘制城市发展的亮丽图景,圆梦群众期待的美好未来。

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华贸中心社区地处北京CBD区域东部,是一个由老旧居民区和涉外高档公寓、商务楼宇组成的复合型社区。为了更好服务居民,华贸中心社区对社区办公环境进行重新装修改造,将冷冰冰的行政化办公区域改造为社工和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在华贸中心社区的新型社区服务站内,原本被铁皮柜包围的7个工位缩减成1个,原本平方米的办公区域缩减为75平方米,而活动区域从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平方米。明亮整洁的议事空间、温暖舒适的公益空间,社区居民和辖区企业工作人员还可以在这里参加瑜伽、舞蹈课程,居委会变得有温度了。

这个变化,得益于朝阳区开展的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试点建设。社区服务站本是最贴近百姓的办公地点,却曾因行政化办公氛围十足与社区居民“距离很远”。为打破这一固有模式,朝阳区从年开始启动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试点建设,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主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朝阳区落实北京市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建设-年推进工作方案》,确保示范点顺利建设。

朝阳区以开放式试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全区社区服务空间进行改造提升,以“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为原则,对社区服务空间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综合服务区与社区办公区按照8∶2的比例进行空间配置,实现社区服务空间高效使用,集约发展。如奥运村街道国奥村社区打造了接待区、阅读区、议事协商区、居民活动区,并结合冬奥特色,对服务站进行了装饰升级,实现了环境美、空间大、服务佳的目标。

在实现空间优化的同时,朝阳区还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

结合示范点建设,朝阳区常态化开展社区邻里互助服务活动,推行周末、节假日常态化开放服务场所和设施,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把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引入服务空间,将服务空间打造成社区公共客厅,吸引更多居民融入社区生活。如劲松街道首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后,坚持“开放式、引导式、迎接式”三式合一的方式服务首城居民和辖区单位,设置8个功能区和一个虚拟功能区满足服务社区、服务党员居民群众、服务驻区单位的需要,在提升社区公共生活品质的同时,增强邻里文化。

朝阳区逐步取消“柜台式”“隔离式”服务方式,全面推行综合窗口、“全岗社工”和开放式服务,全区城乡社区实现“全岗社工”全覆盖。通过示范点建设使更多社工主动下沉到小区、楼门院,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直接联系服务居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把社区打造成“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有认同”的“居民之家”。

稳步推进户以上较大型社区优化调整工作,新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30个;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社区邻里节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在全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朝阳社区服务圈2.0版”……

记者了解到,朝阳区还以社区规模调整为契机,持续发力,以便让居民在社区得到更贴心的服务,朝阳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融合发展探路国际化社区建设

随着朝阳区的国际机构、外国人口不断增多,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社区治理水平,朝阳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于年启动国际化社区试点建设工作,按照“补短板、提水平、创精品”的工作思路,从外籍人员服务便利化、社区环境建设宜居化、社区议事协商常态化、社区文体活动多元化等方面提出建设标准,探索实践国际化社区的发展方向、方法路径、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

走进双井街道九龙社区办公场所,可以看见多处印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不仅如此,社区部分自助快递柜上面还贴着英文操作指南。据九龙社区党委书记郝帆介绍,社区所辖范围内居住着约名外籍人士,如何服务好这部分居民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智慧。

“我们在针对外籍居民开展的调研中,发现有的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助快递柜,为此,我们对部分自助快递柜进行双语标识改造,并在社区办公场所、公共空间、垃圾分类点等处也增加了双语标识,有效提升了外籍居民的居住便捷性和舒适性。”郝帆说。

九龙社区的做法在朝阳区并不是个例。望京街道阜荣街社区在小区宣传栏、公示牌、引导牌、小区单元门公示处、文明地插等设有三语(中、英、韩)标识牌,升级改造社区活动室、社区图书室、“侨之家”“艺术荟”“冰箱书屋”等公共空间,制作社区服务手册,增进中外居民自主交流;将台地区阳光上东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无障碍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增加了双语功能性导引标识,购置了兼顾大小语种超过80余种语言的多功能商用翻译机,填补了社工窗口的语言短板。

年以来,朝阳区各试点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改造完善双语功能性导引标识、购置包含个语种的多功能翻译机、编制双语服务指南等方式,不断提升国际化、便捷化精准服务能力,将实实在在的便利带到了居民身边。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朝阳区还在建立健全外籍人员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等“软件”方面下功夫,提升队伍外事服务能力和水平。如建外街道秀水社区建设“国际友邻之家”服务站,功能涵盖“国际友邻之家”服务区、阅览室、儿童乐园区、健身房、篮球馆、乒乓球馆、瑜伽室七个功能区,为外籍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东风地区联动派出所、流动人员管理站,在公园大道社区常设“外籍人员服务联络点”,方便外籍人员咨询办理相关手续。

面对多元文化共融共存的国际化社区,朝阳区在开展试点工作中,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