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辽宁日报
姜普本报记者杨竞文并摄
核心提示
古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今年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的第15个年头,如何保护古籍、如何利用古籍、如何让古籍展现在大众视野等问题一直是业内不断探讨的话题。古籍集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于一身,保护古籍就需要减少对古籍的使用,如果古籍沉睡在库房,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古籍数字化保护,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我省是古籍大省,不仅古籍藏量居全国前列,而且古籍质量、古籍数字化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以省图书馆为例,目前已有部古籍和重要历史文献进行了全文影像数字化。古籍数字化,使过去藏于库房里、少人得见的古籍走近大众,并让古籍上的文字“活”起来,获得新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价值。
通过数字化形式让那些深藏馆阁不便借阅的古籍重新复活
古籍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是文明的载体,是不能割裂的民族记忆。曾经卷帙浩繁的古籍和珍贵文献经历战火洗劫、岁月侵蚀,能遗存下来的少之又少。那些侥幸保存下来的,也面临着虫蛀、老化、絮化的困境。
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古籍的分级管理、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而新近出台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推进古籍数字化”“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等要求,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可以使更多人感受到古籍的魅力。
古籍保护首先要完成古籍的普查登记,去年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一组数据十分亮眼:全国汉文古籍普查完成余万部,汉文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情况基本摸清。截至年,辽宁省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和全省26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数据登记目录,先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的古籍藏量,发现了一批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如省图馆藏的宋台州公使库刻本《扬子法言》被列为古籍普查中的新发现,在未整理古籍中发现的宋版藏经残卷《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辽宁省是古籍大省,古籍藏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在国家已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共有部古籍精品入选,年《辽宁省二十六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标志着我省摸清了古籍家底。
古籍的保存模式大部分与文物保存的技术相类似,建立一个恒温且密闭的环境,最大限度避免环境与时间对这些珍贵古籍的侵蚀,但这种保存模式不便于研究古籍。一方面为了尽量避免已经脆弱乃至残破的古籍出现进一步损坏,必须尽量少地触碰古籍,一方面要研究古籍必然对它们进行频繁的阅览,于是保存实物古籍与研究古籍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古籍数字化解决了这个难题。
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信息转化处理,使其以电子数据形式呈现,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古籍的文化价值充分释放,通过数字化形式,让那些深藏在书斋、写满历史沧桑的古籍重新复活。
古籍数字化带来古籍再发现的可能为跨地域研究者提供便利与帮助
古籍的保护可分为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的是古籍的修复与妥善保管,再生性保护指的是将其数字化或影印出版,这样既减少了对古籍本身的再次损害,又方便了大家的阅读。
辽宁省图书馆的古籍和历史文献藏量相当可观。古籍文献包括善本余部。文献质量高,版本特色极为鲜明,有相当部分是存世孤本、稀见本,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说,省图自年开始进行数字资源保存库建设,非常重视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开展了“馆藏孤本善本数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以每年10万拍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部古籍和重要历史文献实现了全文影像在馆内的全文阅览。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发布了部闵凌刻套印本的数字资源。通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也带动了古籍整理开发、展览展示等一系列工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手段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有一段精彩历史,无不映射着多姿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聊斋志异》,还是沈阳市图书馆的《杜工部诗通》,当它们经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后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那些曾经书写在薄薄宣纸之上的方块字,都再一次重获了新生。
沈阳市图书馆典藏部主任马丽说,沈阳市图书馆现存古籍丰富,其中善本书部册。馆藏古籍中最早刻本为明隆庆六年的《杜工部诗通》,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另有53部入选《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文献中吴廷燮写本《明实录》是国内尚存的唯一一部较完整的写本明代史料长编,为沈阳市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沈阳市图书馆自年开始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目前已完成余册25万余页的古籍数字化。
沈阳故宫对古籍也进行了部分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如《家礼集说》等。
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挖掘古籍、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古籍数字化能更好地利用古籍,使古籍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古籍数字化主要包括两项,一项是目录发布,一项是全文发布。古籍数字化带来了古籍重新发现的可能,对研究者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也是一个知识扩大的过程,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地方馆藏古籍的对比阅读来做深入研究。过去很多不可能看到的小馆藏都可以看到。数字目录发布,甚至全文发布以后,不论做什么研究,都有可能发现很重要的研究素材。
据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工作人员赵长波介绍,几年来,辽宁古籍数字图书馆先后为几百位读者、研究者在论文使用、古籍深入研究方面提供了方便。有一位读者撰写的《以辽宁省图书馆藏〈二金蜨堂印存〉为视角——探讨沈树镛父子促成与辑赵之谦印谱的价值》一文入选了“书学之路——第四届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名单,特意给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发来感谢信函。还有一位研究黑龙江地方志的研究者,借鉴了《边防采辑报告书》和《黑龙江瑷珲县志书纲目》等,为他出版《黑龙江历代方志集成》提供了素材,这都是古籍数字化给跨地域研究者提供的便利与帮助。
不仅可拥有庞大的古籍存储而且构筑了融合的新平台
现代技术与古籍相遇,数字化能给古籍保护与利用带来怎样的“蝶变”?
古籍数字化是以保护和利用古籍为目的,通过扫描、拍照等技术手段,将古籍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进而揭示古籍文献中包含的信息资源的系统工作。
记者在辽宁省图书馆采访时,看到赵长波正在扫描满文版《三国演义》。赵长波说,这部满文版《三国演义》数字化保护完成后,已扫描和拍照古籍近万筒子叶书影,我们馆藏的珍稀古籍都已经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其中包括《抱朴子内篇》《扬子法言》《画继》等宋元刻本余部,《明珠记》《琵琶记》等闵凌刻本多部,年至年间《东北大学毕业论文》篇,共完成了余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
古籍给普通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所以只有很少的专业人士能借阅,普通民众很少能一睹古籍真容。如今,古籍数字化后,一般读者无须注册登录即可直接在网上阅览,可谓真正实现了古籍“零门槛”阅读。
年11月30日,国家图书馆发布公告,已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各类古籍资源总量达10万部(件),包括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读者免登录即可访问阅览古籍资源。
有资料显示,古籍数字化后,检索与阅览的效用呈指数级增加。借助网络、数字存储和便捷的检索模式,古籍保护进入了将保护的文化更大范围传播出去的阶段。古籍数字化对古籍阅览、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冰说,过去一个人查阅古籍,一次最多可以借3本,且只能在馆内阅读;现在不仅可以借3本,而且还能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网上古籍数字图书馆浏览0余部古籍和珍贵文献全文影像。
让古籍“活”起来,这既是对文明根脉的溯源,又是对时代发展的推动。
古籍数字化不仅仅是可以拥有庞大的古籍存储,还为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构筑了新平台。数字化改变了古代人文资料的查询检索方式,从电子文献到结构化数据库、从点状检索到网状关联、从逐条拷贝到分类打包,传统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可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
数字化带给古籍研究的变化之一是效率的提升。数字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古代研究资料离散、时空分离的难题。
杜希林说,目前对馆藏的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只是第一步,后期陆续会将更多古籍及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以达到书为人用的目的。
赵长波说,古籍数字化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少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比如扫描设备、读者浏览设备需要更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