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智能是何物?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AlanMathisonTuring)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展开对话(通过电传设备),并且会被人误以为它也是人,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人工智能之父之一的马文·明斯基(MarvinMinsky)则将其定义为“让机器做本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够做到的事情的一门科学”。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简单而言,人工智能就是指由人工制造出來的系统所表现出來的智能。
参考StuartRussellandPeterNorvig的定义,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可以按思考还是行动、像人还是理性两个维度分为四种,即像人一样行动、像人一样思考、合理地思考以及合理地行动。
对人工智能的不同认知及其特点资料来源:《ArtificialIntelligence:AModernApproach》3rdEdition
根据实力和发展水平,人工智能目前大概可以分为三层: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等级。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NarrowIntelligence,简称ANI)是指仅在单个领域比较牛的人工智能程序。比如AlphaGo打败人类围棋冠军柯洁,便是弱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其特征便是虽然很擅长下围棋,却无法与你玩一把飞行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我们较为熟悉的那个爱卖萌的苹果Siri,以及美联社、腾讯、新华社等尝试的“机器人记者”。这些写稿机器人们虽然已经可以自动生产财报报道的内容,但是对于报道“看了一场体育比赛之后,用虽败犹荣来描述胜负”,却是它们完成不了的。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GeneralIntelligence简称AGI)则是能够达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程序。不同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应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下下围棋,写写财报报道。不仅如此,它还具有自我学习、理解复杂理念等多种能力。也正因此,强人工智能程序的开发比弱人工智能要困难很多。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Superintelligence简称ASI),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副图景:它能够准确回答几乎所有困难问题的先知模式,能够执行任何高级指令的精灵模式和能执行开放式任务,而且拥有自由意志和自由活动能力的独立意识模式。
二、人工智能从何而来?
一般认为,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一词作为人工智能正式诞生和兴起的发端。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可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深耕细作阶段,近30年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急功近利阶段,人工智能成功商用但跨越式发展失败。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量变产生质变,人工智能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云计算带来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和大数据广泛应用带来海量数据量积累,使得深度学习算法在各行业得到快速应用,并推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语音、图像、机器人、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创业大量涌现,人工智能迅速进入发展热潮。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三、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目前,人工智能企业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个人助理、安防、自动驾驶、金融、教育、健康医疗、零售电商等。
人工智能企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四、为什么教育需要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也使教育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相比金融、游戏、广告传媒等行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又显得微乎其微。年5月,乔布斯在与比尔·盖茨会面中讨论了关于教育的问题和未来学校的设想,他们一致认为,“迄今为止,计算机对学校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比对诸如媒体、医药和法律等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小得多。”而我国学者将这段话语变更成为更加耸人听闻的方式:“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被国内学者奉为所谓的“乔布斯之问”。
为什么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吴晓如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他的观点:一是教育信息化没有在教育行业形成大规模深入的应用的原因是没有形成智能的闭环,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使我们的教和学、教和管之间不仅形成数据的连接流动,而且形成一种处理上互动的流动。二是教育信息化没有破解大班制教学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