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地下一层设计文献典藏达650万册

今天上午,城市副中心举行“重大工程绿色建设、技术创新”专题发布会,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创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模式,实现了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与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新模式。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游览路线无缝衔接。

资料图

■剧院

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秒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个。

陈宏达介绍,剧院项目内部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围合舞台、观众厅与后台区域,外部遮罩大跨度钢结构网壳,形成宽敞、高大的通透前厅,内外部空间均呈现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点。

此外,声学设计是剧院建筑的重中之重,剧院各厅堂的设计充分对标国际一流剧院的声学标准进行设计,为保证剧院达到国际顶级的音质效果,歌剧院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可满足西方歌舞剧演出要求;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0秒,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演出要求。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共同对四个观演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精确控制观众厅内的声学反射和散射。此外,音乐厅和歌剧院的背景噪声、环境要求均高于国家甲等剧院要求。

■图书馆

从“人找书”到“书到人”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坐落于六环公园边“森林书苑”,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人次至人次。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地下一层以文献典藏作为主要功能,在建设中引入了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该书库面积约平方米,高约16米,设计文献总典藏能力可达到万册,运用自动化技术融合文献的“采编分典流”业务,以信息处理和文献流通为依托,有效提升藏书量和检索效率,可实现高密度存储库本、高效率流通借阅、高质量服务读者的目标。机械书库能够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人找书”到“书到人”的服务模式创新,充分体现出智慧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广大读者带来图书借阅新体验。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还将采用高度方向无分格的超高玻璃幕墙,为广大读者营造更加舒适的阅览体验。本项目外立面由块超高玻璃幕墙玻璃围绕而成,其中最高玻璃幕墙高达15.05米,最大板块重达10.77吨,且幕墙板块互为支撑体系,板块间锯齿形设计,无论外形还是受力体系都属国内首例。

■博物馆

按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设计

大运河博物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人次。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

陈宏达介绍,大运河博物馆对标国际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建设,其结构设计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设计。通过安装抗震支座,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变形能力达到1.2米,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较好阻隔地震波导致的基础位移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本报记者孙云柯

(原标题:地铁站直通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孙云柯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