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肖薇薇GQ报道
人文考古书店成立于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三环内的一条街道上,装修传统,招牌是六个红色的大字。书店由两间没有打通的屋子组成,书架的间距很窄,高度几乎到天花板,满满当当却规整,另一边屋子更加逼仄。书架上挂了副对联,“欲知身外千古事,且读店中万种书”。
去年疫情,实体书店关停,生存艰难,书店老板们开始众筹、直播,有的书店干脆直接倒闭。根据《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年,全国倒闭的书店达多家,年为多家,数量提升了两倍。
早在年,面临电商冲击,实体书店岌岌可危,开始转型。书店从单纯卖书转为卖文创、咖啡和书的多元经营模式,其中大部分书店的图书销售占比低于50%,因为书的利润远远低于咖啡和文创产品的利润,这已经成为书店经营的常态。
人文考古书店是一个特例。它不卖咖啡,不卖文创,近两年单靠卖书年销售额高达多万元,实现盈利。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书店?它如何生存?
安也致是人文考古书店的创始人,今年57岁,笑声爽脆,卷发散落在肩膀上。到书店时,她背了个鼓鼓囊囊的黑包,落座后,掏出一套茶具,两个小果盘,一袋巧克力、桔子和龙眼,摆在印着汉代画像砖图案的桌布上。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的妻子。
我们和安也致聊了聊这家民营书店的十年,以下是安也致的自述。
?
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书,
仿佛隔了一堵墙
我们书店的位置确实太偏了,来过的人都说,店门前三条路,一条也不直。
究竟要做一家什么样的书店?刚开始我并没有想清楚,只是明确了书店的客户群——考古从业人员。北大一位老师给我建议,既然做考古书店,就做专、做全。
我选了最传统的书店经营模式,重库存。有些书小众且专业,一看就不好卖,我们也进,只是数量少一些。全国每年新出多种考古、文博类图书,除去没有公开发行的,我们要进五六百种书,现在更多。有些大的考古报告大砖头似的,一套五本、十本,两种书就占满一排书架。
我们卖的书,一类是考古发掘报告、知名考古学者的专著、论文集等;一类是博物馆研究以及文物展览图录类书籍,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类图书,都是纯资料和纯学术书籍,研究用得上。
选书看各人的眼光。一开始我不懂,和考古专业人士聊天,知道哪些书是经典,比如北大教授齐东方先生的《花舞大唐春》就是一本经典,我们肯定要进他写的其他书籍。还有考古报告,这类书的生命线极长,因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没有机会再接触原始材料,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研究,很多考古报告一本难求。考古图书定价高,出版社会评估需求量,印刷数量只有册左右。有些图书依然会积压多年,可这册卖完后,很少能再版。所以,很多早年出版的考古报告、专著已经是珍本,市场价非常高。
我们一边进新书,一边搜刮出版社的库存。在文物出版社,我偶然发现过《朱开沟》《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藏传佛教金铜佛像图典》,都是找了好久的书。有的书市面上没有了,但出版社的库存有几十本,像科学出版社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我看到太惊喜了,这是不得了的宝贝啊。
仓库租在我家楼下,每天吃完早饭,我先去仓库理书,再去书店。当时还没有电子书目,书的分类、位置我都清楚,需要找什么书,我马上说出在第几个架子哪一排。库房很快放不下,我在昌平租了个仓库,后来昌平的仓库拆了,辗转又搬回我家楼下。
人文考古书店。摄影:肖薇薇
有些考古图书只在行业内部流通,生命链条很短。常有顾客打来电话问某本书,知道作者,但没见着卖,我们找到作者,一问,他手里还有好多书。我们这才知道,有些书出版后,因为太过专业,并不一定走发行渠道,书店当然难觅踪影。还有的考古研究单位的考古成果出了书,通常会赠送给相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或者在学术会议上相互赠书,剩余的书堆在库房。但其他想要研究了解的人,很难接触到。过几年,这些书就成了传说,一书难求。
年,我开始布局,带着最新的书店库存书目和我的笑脸,拜访“六国”。先在北京拜访,后来有时间就往外走,四川、陕西、河南、浙江和东北都去了。圈里人都知道,许宏的爱人开了一间考古书店。
去西安时,我拜访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省考古所、市考古研究院和博物馆。去三秦出版社时,我带了一张书单,列下读者咨询过的书和江湖传说的绝版书。打听了一圈后,一些书连出版社的人都没听过,有的社里只留了十本样书,其余直接让作者和单位拉走,甚至作为稿酬的一部分。
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书,这之间仿佛隔了一堵墙。有次去一家书店,看到一套《殷墟陶器》,放在角落里,顾客不会多看一眼,但我们店两年前就断货了,我买回来,绝对是宝贝。没有不好的书,只有摆错位置的书。我在西安拜访过一位资深学者,他的研究水平很高,人羞涩、谦和,我们问起他的著作,他很不好意思,书放了七八年了,不知道还有用吗?他的几百本著作堆在床底下,无人问津,我们分批拿到书店后,不到一年销售一空。
找书是乐趣,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新书,心里美死了。这个书别人家没有了,我们家还在卖,也很得意。我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次听到对方说,这个书两折拉走,我一激动马上全部拉回,到现在还没卖完。考虑仓库压力,打过一折处理,读者反而疑惑,是盗版书吗?
虽然我们年销售额达到了万元,但减去多万元进书成本,还有房租、员工工资,盈利很少。负责库房管理的是一个帅小伙,我经常问,还放得下吗?他回,还能。我就放开手选书。书店的账上长年只有二三十万,书款进来,钱没捂热就打出去了。
?
我闯进了许宏所在的圈子
年,人文考古书店在北京工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二楼的一间办公室,30多平米,每月租金0元左右,比周边商铺便宜。在创业初期,我申请到约2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年,书店搬到一楼,挂上“人文考古书店”的招牌,做了两个路牌放在路口,挺管用,路人会拐进来找书店,但路牌不到一个月被拆了。年,我们租下隔壁一间门面,加上楼上办公室,差不多平米,还有平米的仓库,就是书店全貌。租金涨了两次,现在总租金每月2万多,再涨我们就要承受不起了。
年,我开始打算做关于考古的旅游、文创和科普平台。那年国庆节,许宏的博士生校友去河南旅游,许宏在二里头做导游,给他们讲考古,他们热烈地告诉我,原来考古这么有趣。我想,全国有这么多考古爱好者,怎么能将他们联系起来?
我注册了个考古网站,刊登考古行业的新闻、论文和图书,同时进了一批书在网站上卖。网站运营了几个月,打出了一些名气。但做考古网后,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有多么不成熟,光是收录考古行业的新闻、论文就是巨大无比的工程量,考古旅游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我和许宏算师兄妹,他比我高两届,都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他读考古专业,我是历史专业。学历史和考古,老师说,要坐十年冷板凳。许宏坐得住,济南夏天很热,他后背沁出一层汗,却好像钻进书里了,每天和我说的都是考古的事儿,上厕所也带着一篇考古论文。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对考古有种纯粹的喜欢。许宏号称,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考古。
但我闲不住,一向风风火火,喜欢折腾,也不怕从头再来。毕业后,我留校当了几年老师,等许宏从社科院博士毕业后,年,我32岁,辞职来了北京,应聘到一家行业媒体做记者,跑家电口,一直做到家电版块的主编。当记者久了,有一些危机感,想着将来不做记者了,还能做什么?当时报社政策允许,我开了一家公关公司,做一些帮助家电企业和媒体沟通的业务。
拉起考古一摊子事后,我每天东跑一下,西跑一下,两边的事情很难平衡,最后很多事情没能做好。我一度觉得自己像一个小丑,面对的都是指责、埋怨,当然这属于另一个故事了。我只能做取舍,淡出了公关公司。
我一直以为,图书最好上手,进价、定价、折扣明晰,只要销售好了,就有明确的利润空间。做考古网时二十多箱书搬进来,书店就算开张了,店名没起,招牌也没做。我把能拿出来的钱都投进了书店,前后有万。
安也致
年,实体书店进入低潮时期,电商平台开始流行,一轮又一轮折扣活动,很多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关了门,西单图书大厦冷清萧条。但我当时是一个外行,无知者无畏,阴差阳错闯了进来。我不想认输,一心想着让书店挺过生死期,哪怕存活几年,让我把这次创业的事儿理顺了。
圈里人都知道许宏的爱人在卖书,有流言传来,说我打着许宏的旗号在做这样那样的事。一时间我的压力非常大,怕影响许宏的工作,也不能接受考古网一下子倒闭,毕竟人人都知道,我闯进了许宏所在的圈子。许宏不支持也没反对,流言最甚时,他也没说什么,没给我任何压力,他默默承受了这一切,我心领了。
最初,我连书的ISBN号是什么都不懂,我拿了图书经营许可证,查了出版社办公室电话,找到负责北京片区的发行人员,问他们要在库书目。作为一家新冒出来的书店,没什么议价空间,批发书不能赊帐,需要自己提货。
像摊大饼似的,我迅速地把书店这个饼摊大了。我开着车把北京的出版社库房跑了个遍,只要是考古、文博的图书都进。有一天,跑了五个出版社,在一家大出版社院内,直接把人家社长的车刮了,赔了一千块钱。有些出版社的书库很偏远,每个月跑一趟,每年的油钱要花上万块。
我参照一般公司管理,列了物流部、销售部、宣传部,最后发现,考虑成本,最多招三个人。现在书店的店长洪霞就是年开始在书店兼职。当时,洪霞是历史文献专业,在首都师范大学读研一,虽然年轻,却沉稳有见解,又懂新事物,和其他几个姑娘管理书店的网店和微博。当时,我是司机兼书店形象大使和库管。
洪霞
刚开始,书店的销售没能跟上。店里冷清,偶尔进来个客人,穿着拖鞋,拎一袋面条,问一句,你们这店挣钱吗?转一圈出去了。开店之初,为了配合周边小区居民,我们也曾营业到晚上九点,营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周边居然无人来店,为了节约成本,书店后来只开到晚上六点,周六日正常营业。开始来店里的多是熟人,慕名来支持。有人买了书,发个朋友圈,口口相传,慢慢有人主动找过来。
年,我们做了粗略统计,全国考古从业人员有三万来人,考古机构有两三百家,我们给所有能找到联系方式的从业人员发邮件,发书目,至少让他们知道北京有一间考古书店。但邮件未必立即有回复,书店的QQ号常常一天都不见弹动,心里难免干着急。
也在那一年,我们接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订单,设计了三款加入考古元素的文创,做了一批桌布、围裙和和鼠标垫,进账后,书店总算喘了一口气。那年,中国文物报和中国文物学会主办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评选活动,我们提供了五六百本样书,后来每年,文物报都会和我们合作,在书店开评审会,书店也上了考古圈内媒体的新闻。
年,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在微博推广书。年,我注册了微博叫“考古书店女老板”,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