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保持强烈好奇心的人会越来越有价值,而失去好奇心会让你的生活失去色彩,毫无趣味和快乐可言。
认知需求低的人更有可能会依靠他人来解释问题,或者退而寻求认知捷径,比如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如果你有着很高的认知需求,那么你很可能会积极地想获得经验和信息,以帮助你思考并提出一些假设和谜题。你会一刻不停地想要探索,想要获得新知识。认知需求低的人是“认知吝啬者”,他们会尽可能避免脑力劳动;然而认知需求高的人却非常享受“需付出努力的认知活动”,他们会选择阅读一些非小说类书籍,或者会因将要学习一个新概念而激动不已。
好奇心分为两种:消遣性好奇与认识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通常表现就是3分钟热度。消遣性好奇是探索性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让视野更开阔、结论新朋友、获得新的经历。但要总是走马观花,反而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意义。
认识性好奇:让你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去寻找问题背后的表象,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探寻。这种好奇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认识性好奇并不容易拥有,它需要持久的在认知上的努力。相比消遣性好奇,满足它更加艰难,但最终也让人们收获更多。
网络对好奇心的挤压
书中讲了一个孩子的故事:
杰克三年级的期末作业是研究水蟒。经过三个小时的网上搜索,他完成了一篇非常详尽的报告,涵盖了很多与这类蟒蛇相关的事实信息,比如它的习性(半水生)、猎物(包括山羊和小马)及体型(巨大)。杰克对自己的报告很满意,在给老师看过之后,还带回家让父亲阅读。“水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他告诉父亲。于是父亲回问了一个问题:“那世界上第二大的蛇是什么呢?”杰克轻轻地皱了皱眉头,然后转身回到他的卧室开始敲击电脑键盘。不到一分钟,他就回到父亲面前说出了他的答案。
而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个顺序会是先在家里查询百科全书,找不到答案之后,可能去图书馆借本蛇方面的书。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此产生真正的兴趣。
网络能有效地填补信息缺口,但同时也挤压了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认知能力会逐渐衰退。
当你很容易获得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因为没有遇到困难,反而很容易在你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当你在学习很吃力的时候,反而能学的更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听有声书,几分钟就能听完一本书的内容。但听完之后,你很难在大脑中留下太多的印象。
而阅读一本好书,反复多读几遍,认真做下笔记。针对自己不理解的概念或观点做下扩展阅读,跟几个朋友进行讨论,虽然要花上很长时间,但这个过程,会让你的记忆更深刻,对知识点理解的更深入。
当人类处理信息时,困难是有益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会被迫更努力地解码和整合输入的信息。
好奇心依赖于摩擦阻力,依赖于填补信息缺口过程中的拼搏,依赖于不确定性、奥秘以及对无知的意识。
保持好奇心的七种方法
1
虚心若愚
史蒂夫·乔布斯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比如包豪斯运动、垮掉派诗歌、东方哲学、商业的运转方式、鲍勃·迪伦的歌词、消化系统的生物学原理等。
乔布斯的好奇心对他的创新能力、自我颠覆能力以及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对音乐的爱好,促使他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Mp3播放器,建立了第一个合法的音乐下载服务,还说服了一系列摇滚歌星帮助他出售自己的产品。
在年以前,借用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话说,中国一直都是“地球上最富饶、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然而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在经济和科技开发上都赶超了中国,并将这个势头保持到了20世纪晚期,在这期间,中国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化发展都远比中国、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快速且更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法律框架、教育体系以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一个因素是西方国家释放了人类好奇心所带来的力量,然而东方却没有。那些大的东方帝国承受着另一位历史学家托比·胡弗(TobyHuff)所谓的“好奇心逆差”。他们的上层阶级对探索西方的知识和科技并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足。
尽管在17世纪,天主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掩盖伽利略的发现,但也不能说他们对知识不好奇。许多牧师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