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老苗书馆建成后,成了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外地游客的“打卡”地,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通联资料照片
新华社郑州7月17日电(记者史林静)夏日阳光正烈,顺着太行山前莫沟村村北一处土坡下去,再踏十几个石阶,一座老院子就出现了,院门正上方“耕读传家”4个字的古老匾额,在红灯笼的掩映下古朴又醒目。
推开院子的木门,两侧书墙依着窑洞特有的弧度而建,再往里还是一面高高的书墙,木头桌椅摆在大厅中,三三两两的村民、游客择位而坐。
在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当初由8口废弃老窑洞改建而成的老苗书馆,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莫沟村位于太行山前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区,村民们挖建窑洞,依沟而居。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逐渐搬离沟底,沟下的窑洞开始荒废。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些“遗留风景”的价值被重新挖掘。废弃的窑洞得到整修,老苗书馆就是在其中一处窑洞上改建而成。
“这个院子共有8口窑洞组成,一百多年前由一户苗姓人家修建,所以取名老苗书馆。”51岁的苗树生是书馆的第一任馆长,也是建设者之一。
五年前,围绕要不要建图书馆、怎么建,莫沟村开了好几次会。“第二天设计团队就要来了,村里还没拿定主意,大家从晚上八点讨论到夜里两点多,还是镇村干部最后拍了板儿,建!”苗树生记得很清楚。
推开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老苗书馆的大门,两侧是依着窑洞特有弧度而建的书墙。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莫沟村包村干部刘凯说,兴办图书馆,就是要培养农民及其子女好的阅读习惯,让农村飘书香,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
年3月,老苗书馆正式开馆,从开工到开馆,用时不到一年。这个小村里的图书馆,不需要借书证,也没有门槛,甚至从不上“锁”。“我们是24小时开放,村民可以把书拿回家,还可以把家里的书拿来换着看,整个书馆藏书5万多册,很多都是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捐来的。”苗树生说。
书馆分为成人阅览室、少儿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功能区,内容涵盖党建、科技、教育、文学、少儿、种植、养殖等多个种类。“一开始村民看的是热闹,觉得这就是个‘花架子’。”苗树生说,但很快,书馆成了村民常来常往的地方,就连不识字的人也喜欢来坐一坐。
48岁的村民苗坤鹏是长途货运司机,一个月回来两三次。“以前每次出车回来都找伙计们喝酒聊天,现在回村就想去书馆看看书,歇一歇。”苗坤鹏说。
9岁的苗浩轩也是这里的常客。“没事儿就拉着爷爷来图书馆看书、写作业,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和《哈利·波特》。”苗浩轩说,疫情期间,他读了六七本书。
“除了能看书,还有啥用?”有村民这样问村干部。
当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当游客来到村口问的第一句话是“老苗书馆在哪”、当不断有人来村里投资时,书馆的形象在村民眼中愈发丰满起来。
村民和游客在老苗书馆看书。新华社记者史林静摄
老苗书馆火了,莫沟村也火了。多的时候,每天慕名来书馆“打卡”的游客有3万人。村民发现,除了有书看,还有了实实在在的商机。年,莫沟村接待游客万人次,吸引社会资本多万元,一个个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现在村里打牌打麻将的少了,村民不是忙着招呼游客,就是来图书馆坐坐。”刘凯说,老苗书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里的人、塑造了乡风文明。
窑洞清凉,书香沁人。如今,莫沟村民的“节日清单”里,除了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又多了一个——“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