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刚结束,考生和家长们还没来得及缓过劲来转而马上进入另一个忐忑期:志愿填报。于是学校和专业这2个人生重大的选择便摆在了家长们的面前。那么到底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呢?(当然此处排除了“不可一世”的学霸们以及特殊艺考类专业的人)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读大学的意义。很多人的想法就是读大学就是学专业知识,以后一生的职业道路就由大学专业决定。其实这个想法是在无形之中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限制。小编也是过来人,很多年前也站在同样的分水岭上,也迷茫过,对专业决定人生的想法深信不疑。但时光流逝,回头一看,当时大学的专业知识早已全然忘记,而自己的职业也早早已经不是当时的专业。但大学中生活的点滴一直印藏在脑海中;大学中沉迷于图书馆的书籍不仅仅只是看了,还是我现在处世哲学的重要源头;某堂著名专家的公开课还一直是我多年后迷茫时的指明灯;同事关系的相处时时让我回忆起寝室文化。这一切让我心里很明白:大学就是塑造一个人处世能力和人生观的地方。这里可能会有影响你一生的导师;这里也可能遇见你一生的挚友。
记得龙应台对子女说过:“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我觉得这位睿智的父亲的观点也非常实用于大学的意义。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仅是教会了一个学员的专业知识,而是用其环境培养了有能力的人,这个能力是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
再来说说专业。大多数人大学以前的人生过于单纯,很多学生并不会有强烈的专业感,专业这个词其实可以淡化。在象牙塔里待了那么多年的懵懂青年,你能知道学金融专业以后的工作是干什么吗?选计算机专业的是被大片里的黑客感染了吧;选管理专业的可能怎么都没想到这么高大上的名头会让自己找不到工作吧。我记得我同班的很多同学当时也并非了解本专业,更谈不上热爱了,都是木已成舟,顺水而势。我身边很多朋友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偏离了自己当初的专业,有些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为什么还有被动的?多了去了,可能你一开始应聘的岗位和你专业对口的,但公司缺人手,老板让你写文案、做设计、做销售,是不是很考验个人的综合能力?久而久之你就发现已经不是本专业的人了。这样的事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在笔者看来4年自由的青春期时光,大学的环境远比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的影响更大;在大学培养能力远比学习专业知识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填报大学志愿时更应该看重的是大学的能力培养环境,比如:大学的师资、学术的开放性、是否有活跃的论坛、生源是否优秀、管理是否人性等。这样的学校更容易让学生在成长中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能力。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