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十点读书十点读书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
文
谈心社
早上睡得晕晕昏昏,醒来已是中午。打开手机,发现全是老妈的消息:
《那些单身的女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你那个XX同学结婚了,生的孩子好漂亮”《一个女人是否幸福,要看家庭》
妈妈是很传统的中国女性,也是世俗标准中,最按部就班的那种贤妻良母。她一直觉得,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我一个快迈过25岁门槛的女生,早该结束单身生活。
按照以往的气性,我肯定直接回绝。但盯着天花板想了很久,我还是不忍让妈妈伤心,遂回:“嗯,知道了。”
我挣扎了很久,似乎也无能为力地被年龄渐长的惶恐裹挟。“怕最终不能挣脱这样的魔咒,坠入标准化的生产河流中。”
在中国,恐怕有千万人,正在经历和我一样的困顿。
之前在后台,有读者给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17岁的时候读高三,成绩很好。同桌是刚从外校转来的女生。皮肤很白,扎马尾,大眼睛,整个人都小小瘦瘦的,说特别标准的普通话,抹的护手霜有柠檬的味道。
高三课业很紧,女孩就喜欢往课桌里藏小熊饼干,趁老师不注意偷吃一块,还偷偷塞给他一块,调皮地笑。
那块小熊饼干是高三繁重苦涩生涯里唯一的一点甜。
年少时的情感纯真青涩却又不受控制,两个人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但两个人都没有逾矩,只是说一起努力,说好考同一所学校。
后来这件事被男孩妈妈知道,家里所有的长辈都来语重心长地找他谈心,两人的座位被分开,连多说一句话都是禁忌。
“关键是我俩真的什么也没干,我俩学习都很好啊。”
“后来听妈妈的话,学了金融,进了体制内,做了份谈不上有什么感觉的工作。现在27岁,又让我赶紧结婚,可我实在找不到当年那种感觉。”
在中国,早恋是一大禁忌,韩寒曾对“早恋”这一词做过驳斥: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早恋或者偷食禁果。无论什么样的年龄,只要双方喜欢,心甘情愿,任何的感情或者性行为,都是天赋人权,那是人类最大的权利,是不能被别人干涉阻止的。这就是我前卫荒唐的观点。”
然而,“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事”这句话被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
大学毕业之前就该好好读书,严禁恋爱;毕业之后就要快快稳定,成家立业。好像爱情是大棚里的蔬菜,只要你想要,永远都有。
这样的成长逻辑,让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感情,就被送入婚姻。
据统计,中国单身人士已近2亿,有四分之三是男性,他们面临着比女生五倍还多的相亲压力。
为了符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标准,很多人被绑架进婚姻的围城。没有经过磨合,就草草选择在一起过一辈子,这样的婚姻如浅滩之船,遇到些许风雨就会搁浅。
有一个豆瓣小组叫“从没谈过恋爱的人”,小组成员有十五万之多。
它是这样描述的:“不知道自己是爱过还是没爱过,被爱过还是没被爱过,好像记忆里,有人疼过,也疼过人,可就是,没有明明白白恋爱过。”
循着“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的规则,那些本可以自己体会、经历、成长的机会被剥夺了,就再也不可能重来。
“别瞎折腾”,不止一次听过这句话。
“你现在的工作不是很好吗?别瞎折腾。”“你都四十多岁的人了,瞎折腾什么呀?”“女孩子家,结婚生子最重要,听话,别折腾。”
求职节目《非你莫属》有一期让我印象深刻。
求职者是位40多岁的大叔,和人合伙开过公司。过去几年,这位大叔一直在自驾游,顺带摄影。他拿到节目现场的相机镜头,价值就高达几十万。
现在,他想重新安定下来,求得一份月薪10万的软件工作。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求职岗位,让现场的BOSS们一下子就炸开了锅:“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能行吗?”
而此时主持人涂磊说的一句话,也很值得咀嚼。他说:“我不认为有什么通用的求职者标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这种人生态度很虚伪。”
《ELLE》主编晓雪在《我选择和时间做朋友》中说:“36岁时,拿到了梦寐以求的ELLEoffer,那时候,她的家、她的朋友、她的亲人,全在北京。而接受这份工作,就意味着大部分时间要在上海。”
很显然,她的妈妈很反对。在所有妈妈的心目中,36岁的女人,最大的事是结婚,是稳定。
她的妈妈说:“你不懂,一个家庭,对一个女人有多重要,比一份工作重要啊……你不是16岁,不是26岁,你36岁了啊!”
对于36岁的女人而言,梦想是奢侈品,但晓雪坚持了,并且成功了。
所谓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应该就是用“现世安好,何必折腾“来安慰自己,但本质上还是想不清自己热爱什么,或者爱不起吧。
人越大,胆子越小,那些荒诞不经、贪玩无谓的行为,只敢留给年轻的自己。
如果这个世界还给了年轻人一点宽容,等年纪渐长,就愈发严苛。“你都一把年纪啦,穿这么花花绿绿干吗!”
美国节目《Dr.PhilShow》上,23岁的女儿泰勒向主持人控诉自己46岁母亲穿着太暴露:“我很不舒服,她穿得比我还少,让我很丢脸。”并在现场展示妈妈的超短裤。
那位母亲则辩解说:“我为我的穿着感到自豪。”
在女儿的眼里,母亲这样的行为是“为老不尊”,这似乎是主流向非主流的一次控诉,从传统社会标准来说,女儿占据了主流观念的高地。
如果年轻人打破常规,坚持不随大流,还能获得一些“年轻人不懂事”“年轻人该闯闯”之类的理解,那么换在父母辈身上,同样的事情,就会变成“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他们做的绝不违法,对社会无害。
这是一种在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的“优先鄙视权”现象。长辈以过来人身份敦促小辈,而小辈也反过来以“都老了,就不该xx”的句式来约束长辈。
48岁的许晴总是因为少女心被网友羞辱:“都老成这样了还到处卖萌、装可爱,real恶心!”“你都多大年纪了!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我90后都没你这么作。”
王菲、林志玲等都曾被人这样骂过。骂王菲“都快半百的女人了还这么浪,孩子爸换了一个又一个”,评林志玲为“装嫩,娃娃音好恶心”……
我始终不明白,岁数的增长为什么会成为被人羞辱的理由?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和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必然关系啊。
如果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那到老了是不是就只能混吃等死?
李健说:“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靠自己的努力想在30多岁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有所成绩,谈何容易。”
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所从事的事情和专业都没有关系,和自己的爱好也无关。这段经历,你可能会指责他浪费光阴。但李健说,这是一段宝贵的经验。正是在这段看似无用的时光里,李健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老祖宗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立不起来,别人就会指责你,给你建议,告诉你完美的人生到底该怎么过。他们看不到,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
之前网上有段很火的话: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后,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没有人可以用年龄框住你的人生。而排除万难,那些毁灭不了我的,终将成就我的百毒不侵。
成长图书馆
“这样读书,才能拉开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
免费开放,与最经典的书相遇
音频领读,高效吸收精华
10天陪你听本书,一年比别人多读36本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