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图书馆,屹立在稀疏的柳影中间。左边带着清冽的流溪,后面枕着野草密盖的假山。阶旁草茵两幅,以矮松作篱,中间夹着一条入路。路口的左侧挺起一株膏葱古柏,前面草地的正中;姹紫嫣红环绕一个喷水池,三串距跃的泉珠和摇曳的柳丝,一块儿舞蹈......”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眼中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美丽如画。
01关肇邺院士
关肇邺,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肇邺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校任教。年至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被授予设计大师称号。
关肇邺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特点,在平易的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统一。
02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逸夫馆
年,关肇邺先生接手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最终的设计结果充分体现出他尊重历史和环境、追求"和谐"及"得体"、反对"豪华"与"新奇"的建筑价值观。
80年代初的中国,弥漫着热切追求“现代感”的集体无意识,都主张“求新求变”,关先生顶住巨大压力,坚持在设计中采用红砖砌筑的“旧”建筑形式,为清华守住了一份历史感,一份只为珍贵的人文记忆。
图书馆三期的面积是一二期面积之和的4倍,但关先生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今人服务,为先贤增辉”的谦逊态度,让三期建筑扮演“最佳配角”。5层楼高、体量巨大的新建筑主体尽可能退后,东、南侧2、3层体量围合成两个“掩护”主体建筑的院落。主入口的翼楼作为空间收束,与相邻的二期建筑一起形成门阙的拱卫之势,维护大礼堂的主体地位。
“不是甘当配角,而是争当配角”,在取得与老建筑的和谐关系中,关先生借鉴“后现代建筑”手法,在入口玻璃外设计了独立的非承重砖拱,并在二层设置符号化的白色浅拱形窗楣,保留自身的识别性。
入口处的4层通高的中庭式大厅,让进馆的师生产生万千书册扑面而来的豁然开朗之感,形成意涵丰富的“精神空间”。
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兼寄科学精神与人文魂魄,严谨沉稳而不失巧思灵动;融贯中西智慧与古今意匠,谦逊平和而愈增清华庄严。为浮躁年代的中国建筑界留下了难得的思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