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表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调查显示,家庭拥有图书的量和学生的阅读成绩密切相关。家庭图书拥有量在20本以下的孩子,与家庭拥有本以上的,阅读成绩差异非常显著。另外,调查发现,经常读绘本、读图画类图书,对阅读成绩提高的作用不明显。
“从这些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成绩。”申继亮指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到课外读物的编写、出版、发行以及学生的阅读。所有这些环节中,对学校教育来讲,目前最主要的是要保住底线,避免学生阅读有害的书,或者无效的书。
针对把好课外读物进校园这一关口,申继亮介绍,据统计,全国88.41%的中小学校已明确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工作的责任部门,77.83%的学校建立了校本化的推荐审核制度,全国32个省级地区、个地市、个区县已设置社会和群众监督举报渠道。截至年12月20日,全国99.9%的中小学校已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相关工作,99.63%的学校已按照上述管理办法中列出的12条负面清单对校园图书进行清理,清理问题图书余种。
另外,教育部已委托专业机构开发了覆盖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的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方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及时了解辖区内学校课外读物管理和推荐使用情况,解决了分步建设、重复建设和数据不同步的难题,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截至年12月20日,全国32个省级地区、个地市、个区县、20多万所学校已完成平台信息填报。其中,个区县已通过平台完成了学校推荐读物的备案工作,极大地简化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备案程序。
同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各学校填报的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进行了研判,重点对课外读物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进行把关,通过课外读物管理信息平台及时向涉事学校进行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剔除问题图书,使中小学校推荐读物得到一次全面体检和净化。
另外,教育部积极引导和鼓励出版单位为农村学校捐赠优秀图书,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小规模学校捐赠优秀图书余册,助力后脱贫时代乡村学校图书馆(室)建设,满足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需求。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