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何光岳他收藏的家谱比省图书馆还

文/柳建球

何光岳先生,年11月生,湖南岳阳人,少年丧父,小学辍学后因家贫为人牧牛,后自学成才。他是中华民族源流史学家,中华姓氏源流史学家,也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

何光岳(-)

他自学中国古典文学、古汉语、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潜心于中国和世界历史地理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年,经湖南省委批准调到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古代史、历史、民族史研究工作,参加湖南省历史学会。年何光岳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委、湖南省青联常委。那一届全国青联常委中,就有李瑞环和胡锦涛在内。

(这是年的全国青联常委合影,前左六是何光岳,第二排何光岳右后是胡锦涛。柳建球年翻拍于何光岳家)

年,何光岳获全国总工会职工自学成才金奖。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和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理论、文艺新闻和出版工作奖。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何光岳作为社会科学界的唯一代表获湖南省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后历任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

差点成了农业科学家

何先生年参加工作,开始从事的是农业科研,曾担任过农技员、农技站长。他曾说过:

我是干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干好。别看现在大家说我是历史学家,其实我差点就成了农业科学家。

记得我在农技站工作时,曾潜心研究水稻的小苗带土移栽技术。就是这项研究,曾使我省水稻研究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现在的省志第十六卷上还有记载。这项技术可以使水稻生长期缩短,还能抗倒伏,为当时的水稻生产解决了大问题。

我研究成功这项技术时,我省的杂交水稻还处在研究阶段。本来我可以在农业科技方面再干出一番成绩,可惜我还是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虽然没有能当成农业科学家,但我不后悔,我们湖南的水稻研究还是出了袁隆平这样的能人的。

何先生研究出来小苗带土移栽技术,于年在零陵县推广,那时我正下放在零陵县鸟塘铺公社。队长觉得旱土小苗带土移栽技术不靠谱,不想搞可又不能不听公社领导的命令,便心生一计,让我们三个知青来搞,他美其名曰“知青有文化,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于是我们便只好接下这个任务。在一片山坡地上,平整出一片地,撒种施肥,鼓捣出一大片旱土小苗,并移栽到大田里。后来,队里觉得他们自己在水田里累死累活的,我们知青却不下水田,接到轻松事,便调我们做其他重体力活,那些小苗后来收了多少稻谷,我们就不知道了。那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技术是何先生研究出来的。

全国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何光岳先生的“光岳藏书楼”是自筹资金所建,楼高五层,采用古建筑风格的设计,青砖黄瓦,古香古色。该楼位于长沙德雅村的湖南社科院图书馆内,紧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登临过的长沙旧城最高峰罗洋山。年,湖南省长沙市有关部门特批地一亩给何光岳先生建藏书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年,收藏家、金石篆刻家胡怜众老人介绍我认识了省社科院地方志所任国瑞所长,通过他的介绍,我带当代商报几个年轻女记者去采访何光岳先生。“有书读时最幸福,无事做来才贫穷。”在光岳藏书楼大门前等主人开门之时,我们看到大门匾上刻着这幅醒目的对联,这是我们对光岳藏书楼的第一印象:楼的主人已把读书当作幸福。

(位于德雅村罗洋山省社科院内的何光岳藏书楼。网络图。)

藏书楼第一层是车库、杂屋,也是为了防潮,虽然藏书楼是建在小山顶,可何先生的书大都是孤本善本,不能不小心保护。第二层是何先生的客厅,饭厅,厨卫间。客厅挂满了名人字画,乍一进去,会感到书卷之气扑面而来。我们是在客厅和何先生作促膝长谈的。

那时何先生虽然已是古稀之年,可他首先却拿出一首歌的词谱说:“这是我自己作词作曲的怀念母亲的歌,我唱给你们听吧。”动情的歌声中,两鬓斑斑的何先生眼睛半闭,一点泪珠从眼角慢慢沁出,虽然嗓音有点嘶哑,还跑了调,可那份赤子之情却表达得充分无遗。

何先生唱完好久才回过神来说:“我八岁就失去了父亲,是我母亲把我们姊妹一手带大的,所以我深深地怀念母亲。虽然我不是音乐家,可我特地写出首歌来纪念我的母亲。”

等我们问到他的藏书楼时,何先生顿时像变了个人,不大的眼睛中神彩奕奕,话语如开闸的水一般奔涌而出。看得出他对自己的书的喜欢甚至超过喜欢最心爱的孙儿。

我们提出要参观何先生的藏书楼,何先生说:“一般我是不愿意让人进我的藏楼的,可你们记者特殊,就请你们进去参观一下吧。”

(何光岳的藏书楼大门。柳建球摄于年。)

经过三楼,这是何先生的书房和一家人的卧室,四楼五楼才是真正的藏书楼。推开四楼沉重的书库门,翰墨书香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书架,上面放满了书籍。

四楼的藏书以家谱、文史、艺术、文学类为主。其中以家谱最多,有几十架。我们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多家谱,我们问何先生:“这么多家谱,你能不能在要用时找得到?”何先生笑着说:“找得到。”我们要他找何姓家谱,他走到一个书架前,随手抽出几本,我们一看,果然是何姓家谱。又要他找谢姓、柳姓家谱,他都是笔直走到书架前随手抽出。

五楼藏书以方志、农医、词典及其他类书为主。

据何老介绍,他的藏书楼内,现有藏书12.5万册,以文史、方志、家谱、农医、词典为主,其中家谱5万多册,词典多部,居全国私人藏书之最。全部藏书摆满多个书架。其中极具学术价值的是明、清、民国及现代的5万多册家谱族谱,为私人家藏家谱族谱之首,比湖南省图书馆还多。

(作者在何光岳藏书楼参观他收藏的家谱。第四层和第五层全部是他的藏书。共计12万多册。家谱近五万册。柳建球摄于年。)

面对如此大的藏书量,我们在参观的同时不禁一再的询问:“这些书您都看过吗?”何老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绝大部分我都已看过。”

薄薪常为买书贫

何光岳对于藏书的热爱与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如此大的藏书量,就靠他一人收集,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艰辛与磨难。他曾经多次因把钱花在买书上,导致全家人没米下锅。何老打趣道:“因为买书,我与妻子闹离婚达多次,这创下了吉尼斯闹离婚之最吧?”

他又说:“清水塘附近的地摊、旧书店,窑岭的旧书店,定王台书市的古书店,河西溁湾镇旧书店都是我淘书之地,那里的老板差不多都认得我了。我的钱都用在购书上了。有一次我看到一些好家谱,正好身上钱不够,便脱下身的新大衣押给老板。”

(清水塘的旧书摊,这是何光岳常来光顾的地方。柳建球摄于年。)

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正实行土改,有人在一个何姓大地主家里挖到一个钱窖,全村的穷孩子都跑去争捡亮闪闪的铜钱。小光岳也在钱窖周围捡了不少铜钱,可当他听说这家地主的楼上有不少线装书时,他立即丢下衣兜里的铜钱,跑到楼上去搜罗他觉得有用的书。他用衣兜子兜着书,往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那次他究竟搬回了多少书。

说起何光岳搜书,还有许多故事:一次他见有个农民挑着两捆书往废品收购站走去,他发现一本线装书,于是叫农民停下。当他发现线装书是钟嵘的《诗品》后,爱不释手。他想买下,但囊空如洗,身上仅有4斤粮票。后来左讲右讲,他用粮票换到了书。回到家里,老母亲生气了:“光岳呀,你是读书要紧?还是吃饭要紧?”

(何光岳先生为作者介绍他的藏书。摄于年。柳建球供图。)

有一次,他在古旧书店发现一部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但他口袋里仅剩下2.4元的回程车票钱了,他二话没说,脱下棉大衣典卖后买下了这本书。

还有一年,妻子喂了一头大肥猪,当年腊月猪出栏,卖了80多元钱。妻子将这80多元和哥、姐从广东寄来的40元,共多元交给何光岳,要他跑一趟长沙办年货。但他到了长沙后,直奔水风井古旧书店,选出一大堆古书、线装书,到付款处一算,书价差不多元,仅剩下回程车票钱,已无法置办年货了,他便挑着书回家。当然回家后的处境可想而知了。

何先生笑着说:“现在每周五、六都是我自己规定的逛书市的时间。今天要不是你们提前预约说来采访、参观,我早已去清水塘淘书了。”

闭门只为著书忙

何老平时不爱出门,就连别人请他吃饭他都不愿意去,他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吃饭上面。一场饭局至少得几个小时,我宁愿把那些时间用来看书、写书。”

在三楼他的书房内,我们看到了满满两书柜的书本和稿件,据何老介绍,这些全是他的著作,其中著书万字,论文篇,字数已超过历史上湖南的大学者王船山。他写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中国姓氏源流史”、“炎黄历史文化”,专业研究方面具有专长和突出成就,填补了中国学术上的一些空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出版了20多部历史专著,发表篇研究文章,约计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东夷源流史》、《炎黄源流史》、《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秦赵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楚源流史》、《中原古国源流史》;他还出版了《周源流史》、《汉源流史》、《岳阳楼志》、《中国帝王大全》、《中华姓氏通书》等。其论文代表作有《虎方、白虎夷的来源和迁徙》、《荆楚的来源及其迁徙》、《陈国史考》、《古罗子国考》、《鹿子国考》、《钟相杨幺起义各据点探索》、《楚国疆域的开拓和演变》等。

他对先秦古国及民族源流作了深入研究,认为华夏集团的一支楚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融合了东夷、西戎、南蛮、九黎诸族而形成强大的楚国。它在先后0年中已迁徙17次,所灭之国有鹿子国、古罗子国、卢戎国、庸国、申国、杞国、许国、吕国、陈国、蒋国、唐国、柏国、胡国、夔国、鄂国、邓国、蔡国等。

他撰写的《屈原的故乡、北行和东迁》、《屈原在湖南的遗迹》等论文,是研究屈原和《楚辞》的重要参考材料。他经过细致的考证,写了《长沙古无青阳之称》,论证长沙自古以来就叫长沙、沙乡,未有青阳之称,而《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楚越图把位于安徽的青阳标在长沙市内是错误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开拓和促进炎黄文化的研究,组建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并指导一些地市开展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他著的《中华姓氏源流史》重达七公斤。

他的所有这些著作都是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这也可以申报吉尼斯之最了。他不用电脑,不配秘书,不需要子女帮忙。他解释道:“自己亲手经过的东西放心,许多字电脑里是打不出来的,许多字秘书没看过相关书籍是写不出来的。”

他写书很快,都是一稿而成!以前,他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中午从不睡午觉,只为写书。这几年因年事已高,身体吃不消,才不得不让自己稍微多点休息时间。

(何光岳藏书楼内的办公室。他的几千万字的著作有部分是在这里写成的。柳建球摄于年。)

走在藏书楼内,何老向我们介绍着书架上书的品种,不同的区域摆放着不同种类的书籍,有时候我们只是顺口提及某类书籍,何老便会利索地把我们带到相关书籍的摆放处。

如此清楚书籍的摆放地,这不仅归功于他勤于翻看这些书籍,更重要的是整个藏书楼的书都是他一个人一本一本亲手摆上书架的。多个书架的书,全靠他一个人从原居址挑到新居,总共挑了50多天,担,每担多斤;又整整埋头苦干了一年零七个月的时间才把这许多书分门别类整理好。他说,那段时间几乎是熬过来的,天天躲在房间里,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

一个人一生中只要在一个领域有科研成果,就了不起了,而何光岳却在史学、文学、农学等16个领域里,成绩斐然。何光岳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撰写的《中华民族源流史》和《中国姓氏源流史》两套系列丛书,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学术这方面的空白,是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藏书家之冠。其家谱藏书数量据说仅次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家谱系列,居全国第三位,而为私人家藏家谱族谱之首。

(何光岳和当代商报女记者在藏书楼内合影留念。柳建球摄于年。)

最后,何老最后用4个“没有”归纳了自己的一生:没有害过人;没有受过一分钱贿;没有贪过一分钱;没有做过一件伤天害理的事。

何先生不打牌,不应酬,也没有什么活动。写书读书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在自家小院里种种菜,喂喂鱼,有时还在小院里的柴火灶上烧一餐农家饭菜吃。

从光岳藏书楼出来时,我们特地参观了何先生院子里的树皮顶灶屋、绿油油的蔬菜和鱼池。让我们感受到书香气之时又嗅到了一股田园之风。

年,何光岳先生生病住在湘雅医学院新住院楼,我和任国瑞先生一起去看望了他。他虽然在病中,可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藏书楼和未完成的书稿。

年1月29日9时10分,何光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5岁。

我听到何先生不幸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一个天才的历史学家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道路。

在他的一部文学方面的著作中,还收录了我为他写的一篇新闻报道。我为了怀念这位天才的学者,含泪写了下了这篇稿,用以纪念我们湖南、我们长沙这位不朽的著名历史学家。

(何光岳的长女何小宣(左)向尹小林移交家谱)

年12月20日晚,何光岳收藏的近五万册家谱,运到北京,21日移交给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家谱馆,将于不久后向公众开放展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