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搜集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文化服务机构,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全国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深入开展,我国图书馆总分馆构建布局日趋完善。在国家提出的建设“智慧社会”的大环境下,为适应时代转变,许多图书馆进行了革新,依托智慧图书馆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化设备,以数字化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建设但不限于新阅读专区、科技学习区、艺术文化专区等。智慧图书馆以灵活的管理、智能的信息系统和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服务等优势成为当前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模式。
邓新华多年来一直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资源宣传、信息检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近些年她针对图书馆管理行业发展的痛点需求,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去,并研发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图书检索模型”、“结合大数据的图书购买决策分析模型”和“物联网技术在图书整理领域的应用方法”等多项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图书馆管理行业朝着智能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毫无疑问,邓新华的技术探索,有效推动了智慧图书馆行业往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智慧图书馆集现代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绿色环保意识以及图书馆理论于一身,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值得期待。邓新华女士认为,互联、高效、便利是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征,这些特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互联是基础、高效是核心、便利是宗旨。然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始终具有全面的互联互通、优质的智慧服务、深入的智能洞察,才能在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前进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跨时空物物相连的特点,使得图书馆中的任何事物都能够相互关联,实现全面感知。智慧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加强了物体之间的紧密关联,而且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邓新华认为,“智慧”主要从为读者提供服务方式上来体现,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读者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读者量身打造其所需要的服务,以使读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价值,使得图书馆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
邓新华凭借先见的眼光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图书馆管理模式向智慧图书馆转变做出巨大贡献。其中,“物联网技术在图书整理领域的应用方法”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智慧图书馆行业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荣誉称号。该项荣誉再次印证了邓新华女士在智慧图书馆行业引领者的地位。与此同时,智慧图书馆在实现馆与馆、网与网、库与库、人与物的深度互联的过程中,智慧系统对收集、存储和使用多样化信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除管理系统硬件升级外,智慧馆员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在对数据的管理与维护的过程中对数据的误操作或者恶意泄露,使对数据安全保护迫在眉睫。图书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其最具有活力的部分。邓新华指出,应不断加强馆员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针对智慧图书馆所依赖的物联网、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知识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围之内。打造出高素质的智慧图书馆员队伍,突出多元结合智慧馆员的纽带作用。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各个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要做到深度的互联、数据的共享。打造安全、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是关键,可以深层次提升图书馆的功能。尽管已经成为智慧图书馆管理领域的权威人士,邓新华仍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采访的结尾,她向我们描述了她对于未来的展望,她说:“以人文精神为内涵的智慧图书馆文化将成为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在驱动力。技术驱动和智慧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融合共进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也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必然归宿。”同时,我们也希望邓新华在未来能研发出更多优秀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为图书馆行业向智慧图书馆行业转变带来新机遇。(文/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