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常识编辑校对的异同与融合

很多作者写完了自己的作品想要出版,在咨询出版流程都包括什么的时候,经常分不清楚“编辑”和“校对”之间的区别,甚至有人认为这二者是一回事。但事实绝非如此,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二者的关系:

01编辑与校对的关系

  1.编辑与校对的关系是同源、分流、合作和同归

  (1)同源。编辑与校对是完善书刊编辑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整体,在我国古代,编辑称“编纂”或“编修”,校对称“校雠”或“校勘”。编辑的职责为收集材料并整理成书,校对的职责为比勘书籍(版本)文字、篇章的异同,矫正其讹误,力求书稿的完整、准确。两者虽有分工,但都是书刊编辑的组成部分。

  (2)分流。编校分流是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出版集约化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从理论上说,出版的社会分工适应了活字印刷技术的要求。一方面使编辑人员摆脱繁重的校对事务,集中精力研究编辑业务;另一方面也使校对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更加完善,使校对更好地发挥延续和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

  (3)合作。虽然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出来了,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并未改变。

  (4)同归。校对与编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力发现和改正校样中存在的政治性、文字性及版式等方面的差错,保证出版的图书具有较高的质量。

  2.现代图书校对与图书编辑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1)工作对象不同。编辑以作者提供的书稿为对象,校对则以编辑加工过的定稿和排录的校样为对象。

  (2)工作手段不同。编辑通过策划、择优、加工等手段来提高书稿和清样的质量,校对则是通过校异同和校是非来完善书稿质量。

  (3)工序的前后不同。编辑属于出版的前期工序,校对属于出版的后期工序,是编辑的延续。

  (4)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编辑侧重从宏观上对图书选题的策划和书稿内容质量的鉴别以及必要的文字加工,校对侧重从微观上校正排录的差错和发现原稿的是非。

  但在现实工作中,“编校合一”的现象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做是否有它的道理?

02造成编校合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有些专职校对人员没有端正校对态度,工作上不够仔细,不够努力,不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校对的书稿。对自己熟悉的专业、科目就比较喜欢,对自己不太喜欢的,甚至陌生的学科的校样,以自己不太懂而推卸自己的责任,致使一些编辑对一些校对人员不满意。有时来稿匆忙,出书期限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编辑本希望与校对人员能共同努力查找差错,提高图书质量,而有时校对退给编辑的校样却没什么改动,甚至明显的文字错误都没有改正过来,从而使编辑由对校对人员的期盼变成失望。

  2.客观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陡然增长,然而出版单位的专业校对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得已,这个角色就只得由编辑来兼任。当然,编辑队伍中也有一些编、校水平较高的“两用”人才,但对每个单位来说为数极少。

  (2)有些出版单位的领导对校对工作不重视。关键是由于一些领导对校对工作的不了解,在来稿急、出书周期短的情况下,认为多一个校对环节会影响图书上市的时间进度,还不如不校。有时为了精简行政编制,撤销校对部门,使得有些图书只能由编辑自编自校。

03编校合一,优势互补

  降低成本仅仅是图书市场竞争的现象,而不是竞争的本质。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才有意义。实行编校合一,要提高编校质量,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编辑增加校稿次数

  编辑校对自己的书稿时,属于半自校,因编辑对自己的书稿带有自我欣赏的心态,在内容、格式、前后逻辑关系等整体把握上比较尽心尽力,往往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因熟悉内容而导致“熟能生错”,对字里行间的差错往往视而不见,造成图书出版质量不高。编辑在知道书稿中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将下一校次的校样再校核一遍,这样可以找到前一遍校稿过程中遗留的、没有顾及到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辛苦,但能消灭前一校样上遗留的差错,对提高图书质量很有帮助。

  2.编辑之间交叉校稿

  编辑之间交叉校稿,可以是同一部门的编辑,也可以是相同专业的编辑之间互相校稿。具体的校次安排,可以根据稿子本身的质量情况,合理安排。有些稿子属于学术性的,作者校稿的同时,编辑可以同时编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向作者提出质疑,尽量将疑问和错误在一次校样上多解决一些。对于出版时间周期比较短的图书,编辑可以和另一位进行校对的编辑同时看稿子,做到节省时间,缩短出版流程。

  3.编辑与有校对经验的编辑结对校稿

  对于重点图书,编辑可以和有校对经验的编辑结对编校,实行优势互补,努力将差错消灭在付梓之前。

  4.审读人员进行质量把关

  有些出版社撤销了校对部门,但是保留了审读部门,审读人员由于长期审稿,掌握了图书的出错规律,能很快地找到每本书可能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错,哪些方面在审稿的时候需要重视。审读人员主要侧重于严把政治关,其次才是语句的通顺,文字、符号、标点的规范使用,审读人员的工作,也是图书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提高图书的质量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实行编校合一,要发挥各编辑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避免短板效应,从而降低图书成本,提高图书质量,也是每个出版单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效措施。

如需要出书,可以联系徐徐!我们会为作者全面审核稿件,匹配接洽合适的出版社,申请正规的ISBN书号,用专业的编校、质检、设计、发行团队为你将文稿转化成书、包装上市,为你的出版保驾护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