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分
享
荐读者:徐新宇
徐新宇,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小学语文名课程团队成员。从教以来,一直坚持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探索,多次在市区级活动中进行阅读教学经验分享,参与编著阅读策略相关书籍,多篇阅读教学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因坚信“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从未停歇。
马克·吐温说:“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而读书必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快乐。
读书之乐,乐在开阔眼界,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有的书像陈年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像品评香茗,先苦后甜。灯下独坐的是情怀,桌上打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关于读书,清高者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实用者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觉得培根总结得最好“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发人深省的教育理论,精彩绝伦的教学案例,顿然醒悟的教育叙事,充满智慧的教学随笔,筑成我们成长的阶梯;动人婉转的曲赋,意境优美的诗词,惊心动魄的小说,形神兼备的散文,都使人如痴如醉。
不同的书,拥有不同的情怀。
深读·精耕专业发展
阅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不断阅读专业书籍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每一位教育人的坚守。我们在专业书籍中不断汲取着营养:更新教育理念,开拓教育视野,变革课堂形式,落实学科素养。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系列书籍,让我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通,将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于漪老师的《知行录》记录了这位高龄教师一生致力于语文课堂和教育事业的精神与思想。她把教育当作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几十年来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不懈探索、锐意创新、率先改革。她说:“教育是实践的事业”,在上千节的公开课中她从不重复自己,她的课每一堂都精彩,每一堂都能打动人心。一本本专业书籍的阅读都如同与一位位名师促膝,在文字的点拨中,我们也打造着自己的专业课堂。
广读·开阔教育视野
我们的职责在教书之中还有育人,除了专业类的书籍阅读,我们还在更多的理论著作和专家名篇中探寻着教育的智慧。作为一线班主任教师,从《致青年班主任》到《爱心与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漫谈》到《给教师的建议》,一本本书籍的变换带给了我班级管理的很多策略,让我与学生、与班级成为更加同频的共同体,而书籍的不同选择,也见证着我在不同阶段的成长。
育人的同时还要育己,指导性的书籍能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工具,在这种需求类的阅读之外,我们还需要开拓视野,增加底蕴,为自身吸纳一些惬意的“闲书”,因为你读过的书,藏着未来和格局。在“闲书”之中,我喜欢周国平老师的文字,他的《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素履之往》都给我很深的触动。怎么说呢,于我的感觉就好像是目前自己的精神境界达不到的一种心灵视野的追求与开拓。
共读·搭建语言密码
每个学期与学生的童书共读,就好似我往深深的代沟中扔进的一块块踏板,它们让我离孩子的世界更近了,与他们的交流也更融洽了。像《草房子》作为一个美好的所在,它曾让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浪漫、温馨,甚至是遥远,也带给我们生活中未曾出现过的感动。除了与学生的共读,我还在与家长的阅读分享中,建立教育的共同语言密码。这学期我接手了一批一年级的孩子,九月份一开学,我和家长们就相约了《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一年级孩子》的共读。在一次次的线上分享和线下交流中,我们缓解了一年级入学的焦虑,也达成了很多的教育共识。在阅读中,我们找到了孩子表现的源起点,也诉说着教育陪伴的契合线。
在一本书里,可能它其中的某个点,恰巧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教学或生活中面临的处境与困惑。往往这个时候,我们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答案和出路,可是即使是我们的师长或父母,即使是身边的同事与搭档,也总会在某些问题中束手无策。不妨多去看看不同作者的观点吧,跳离我们身边的环境,也许他能带给我们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如果能够赞同或欣赏,不妨把其中的方法当作参考去试一试,也许慢慢的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窦桂梅老师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里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你是普通人,我也是普通人,但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奇迹都是普通人创造的。”将我们的心意化作行动,普通人也能创造奇迹。虽然我们是普通的小语教师,虽然我们也都有迷茫,但哪一个不是人生的音符呢?我们在看着别人的书,但我们也在书写着各自的精彩!
愿我总能庭中望月,细品书香,把美好的书籍一本一本绘成理想的模样。染一窗清风,品一纸墨香,与书籍优雅相遇,在字缝间滋养梦想。在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借助阅读的力量,徜徉在那个充满知识、充满乐趣、充满诗书芬芳的语文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