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李婷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出版行业、实体书店、公民阅读环境发生了不少深刻变化。疫情期间,人们的阅读情况怎样?出版业有哪些“硬仗”实践经验值得借鉴?进入后疫情时代,又应该用怎样的行业视角与心态去面对挑战?天府书展给出了回答。
10月15日下午,由韬奋基金会主办、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疫情期间的出版与阅读”主题论坛在成都举行,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以及在疫情期间有突出表现的出版单位代表、高等院校相关课题组教授发表演讲。
闻时而动,打响防控疫情出版“双线”阻击战
《鼠疫》《国士无双伍连德》《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论坛上,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分享了自己疫期“宅家”的书单:“居家抗疫阅读首选经典名著,是疫情期间社会阅读的变化及其对出版业的影响特点之一。”聂震宁梳理,与此同时社会迅速出现了抗疫出版与阅读热潮,他认为我国科技出版界在此次抗疫中表现尤为出色,无论是否处在疫情中心,无一例外地都投入到科技抗疫出版中来。疫情期间,出版业出版与疫情相关内容的书籍种(基本上都采取融媒体出版),50%以上图书出自于各家科技出版社。
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是这场抗疫出版阻击战的“先头兵”之一。1月底,他调动融合传播、专家团队、编印发管等八方力量,全社多位员工奋战在出版一线,印制6万册图书运往武汉。出版了《新型冠状病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区防控》《致敬最美战“疫”医生》等系列书籍,从疫情防控的源头、心理情绪、社区防控等方面入手,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审稿或主编书籍,在满足时效性的同时保证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业内、老百姓提供信息。
部分书籍还加印了少数民族版、英文版等,从各方面讲述好“抗疫中国故事”,力图用科普打消老百姓的顾虑。此外,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总编辑严奉强、江西高校出版社顾问朱胜龙也分享了类似经验,认为出版行业应该做疫期的全民阅读“吹哨人”。
不少出版机构也选择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比如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医院等专家组成的四川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预工作编写,并在网络上推出了免费的电子版,被不少网友点赞称为:“及时又实用!”
危中求机,后疫情时代市场呼唤“出版精品”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在《疫情期间阅读与出版调查数据分析》演讲中披露,疫情期间,基于2万多人的问卷显示,读者的平均阅读书籍数量为3本,人均消费在阅读上是元左右,呈现读书与读屏并重的状态,要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渐进性尝试,切不可盲目跟风,“赔本赚吆喝”。从消费者的未来需求来看,文艺与人文社科类图书最受欢迎,未来与抗疫及流行病主题有关的经典文艺类、人文社科类读物重新进入长尾效应的“头部”。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分享了一组数据。新欢文轩受疫情影响,图书消费受到极大抑制,实体书店首当其冲,开卷显示,年上半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9.29%,其中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47.36%。疫情带给文轩最直接、最明显的冲击也体现在实体书店渠道上面,书店关闭近50天,期间几乎没有销售。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实体书店复苏仍非常缓慢。今年上半年,公司零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88%。
虽然如此,但在他和在场不少专家看来,这其中也孕育着机遇。比如越是疫情期间的谣言、出版热搜四起,就越说明人们对权威科普信息的渴求,打造出版精品、沉淀内功的重要性。并且他直言,虽然直播卖书潮依旧火热,如今这种自救方法正变成常态化的营销策略。
但是,直播卖书大多是通过大幅度折扣的低水平营销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