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摘要:智库作为一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机构,对外发声是其重要职能。评估当前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梳理当前中国专家学者服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进展与诸多不足,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背景及原因。文章提出建议,应全面整合中国社科学者“百万大军”资源;培养青年生力军,松绑退休外交官,打造“金牌外宣官”;建立“容错”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沟通渠道等;转变思路,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1引言
对外传播,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工作。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自此,越来越多智库与学者参与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事业中。然而,当下中国智库和专家学者的对外话语权总体仍很弱,制度保障、激励与配套也都不够,与会议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正如习总书记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本文认为,目前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系统、党校与行政学院系统、部委研究机构及社科联与一些民间研究机构的哲学社会工作者总计约万人,并没有被充分撬动起来、投入到对外讲述故事的事业中,是当下中国对外话语权相对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外舆论战中的被动局面,更暴露了目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阵势还相当单薄。
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支持、服务中国对外话语中的进展与不足,即国内发声多,国外落地少;配套解读多,引领预判少;传统纸媒多,新兴领域少;老龄专家多,青年新秀少;宏大口号多,科学理性少等。然后,从“百万大军”的潜力与积极性出发,分析有关配套保障机制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需要全面整合中国社科学者“百万大军”资源,培养青年生力军,学术圈与部委相互配合,建立“容错”机制,转变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2当前智库和专家学者服务外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智库与专家学者服务对外传播工作的热情与实际行动,比过去更踊跃了。但相比于中国大国外交的现实需求,社科“百万大军”为对外传播出的力还远远不够,发力的方向与渠道相对有限,人员梯队也显得不足,实际效果并没有跟上国家崛起的势头,更没有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5个主要问题。
国内发声很多,国外落地过少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公开媒体发文的数量已相当多。面对海外对中国的抹黑、甩锅、追责,不少自然科学学者、医学家、病理学家通过接受国际媒体采访,在《自然》《科学》等顶尖期刊刊文,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及时、准确地向世人介绍中国抗疫情况,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少数几位中国学者在疫情期间多次在欧美一流媒体撰文或接受采访,回答并反驳所谓“中国防疫不透明”“中国病源论”等热点问题,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引发一些国际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