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后,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于“十四五”期间正式启动。在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看来,这意味着,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既不是数字图书馆的翻版,也不只是一个专业性项目。图书馆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可获取、分享和创造的知识基础设施。以下是他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演讲。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这意味着,智慧图书馆已经从研讨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成为覆盖全行业、跨系统的图书馆数字化平台。这将是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后,新一轮全国规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项目。那么,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呢?
智慧图书馆不等于数字图书馆
年在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国际论坛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机构知识库项目主持人麦肯齐·史密斯女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学院一位教授送给图书馆一张含有研究资料的盘片,馆员却说“抱歉,图书馆不收藏盘片”。教授觉得不可思议,说连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都这样,那我们还指望图书馆能为我们做什么呢?要知道,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是机构知识库的早期倡导者,正是在它们的推动下,以开放获取为主导的机构知识库在全球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那天,史密斯女士还说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在建设机构知识库的时候,大部分图书馆员是没有准备的。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思考。智慧图书馆这一高度智能化数字化重点项目将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图书馆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呢?
在演讲一开始,我想先区分一下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两个概念。在过去数十年里,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信息服务方面为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各地建设了不少规模不等的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但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问题在于其没有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应有的优势,反而迁就传统图书馆的专业要求,使得数字化馆藏变成一个个互不相干的“孤岛”,馆与馆、库与库之间缺乏联系,而且与用户之间也缺乏互动。正因为如此,智慧图书馆的设想应运而生。人们期待以智慧图书馆为主导的数字化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及业务的创新,为“十四五”时期图书馆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
事实上,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规范、技术、服务以及人才等各个方面。下面,我重点谈谈影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
全媒体:打造“全球知识库”
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长期以来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和“数据孤岛”问题。智慧图书馆面向全媒体资源,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知识服务。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呈现爆炸性增长态势。信息内容的体量以及复杂度的增大,使得单个图书馆可收藏并提供使用的学术与文化记录在整个信息资源中的占比变得越来越小。我举个例子:美国国会图书馆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它拥有1.71亿件藏品。这个看上去够大了吧?但我们再来看看由多个国家、多个图书馆组成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的全球联合目录,其总藏量为31.47亿件,假如每件以页电子书、全文3兆字节计算,全部加起来为94.41亿兆字节。而这在年全球数据总量中,只占77万分之一。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内容(或数据)建设,但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内容(或数据)都需要收藏呢?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两家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