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语
自公元2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在《地理志》一书中描述“赛里斯国”到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形成了西方通过寻找“丝绸→丝国→通往丝国之路”认知中国的学术传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西域探险研究热,在研究古丝路的同时,对当时的丝路状况作了详细记录,初步从各个学科确定了丝绸之路研究的范围和方向,为其“在20世纪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科学基础”,但殖民者的掠夺野心使丝路学烙上西方殖民主义印记。
年,瑞士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因在《丝绸之路》(SeriesofWesternRegions’Exploration)一书中赋予“丝绸之路”概念学术内涵而成为真正奠定“丝绸之路”学术地位的第一人。
年,法国科学院院士勒内·格鲁塞(RenéGrousset)在《中国史》一书增设“丝绸之路”专章,成为“丝绸之路”概念被西方学术界逐步认同并广泛使用的标志。
年,法国汉学家布尔努瓦(LuceBoulnois)在《丝绸之路》(LaRouteDeLaSoie)一书中框定了丝路学聚焦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的核心议题,表明丝路学因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的概念、范畴、命题揭示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构成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体,成为成熟的、健全的学科,最终得到国际社会与学术界的共同认可,形成中国学派、美国学派、欧洲学派及俄罗斯、中亚、日本、韩国等研究重镇,彰显了丝路学作为百年显学的特有魅力。
在年李希霍芬借丝路探究西中关系之际,西北舆地学的横空出世既回应了中国知识群体的陆权与海权之争,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