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羽
说起中国历代典籍的数量,过去人们常常习惯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既表明中华文脉之绵长、积累之深厚,也显露出我们对传世古籍的数量没有做过精准的统计,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描述。日前,文化部发布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到年“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实现这个目标,将使古籍保护乃至文化传承都可以“心中有数”。
在古代,典籍藏于私家,即便是皇家藏书,也是属于统治者家族的私藏。分散于四面八方、千家万户的藏书实难普查统计。如今,绝大多数古籍集中收藏在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给普查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一些图书馆专业人才不足,古籍整理编目进展迟缓,更有些图书馆压根儿没有熟悉古籍的专业馆员,馆藏珍贵古籍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因为“心中没数”,部分古籍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存藏,保护修复等措施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如废纸一样堆积在书库中的古籍,不少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近年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支持下,古籍普查登记在各地全面展开,全国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从业人员从过去的不足千人增长至上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经过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与专业人员一起奔赴基层图书馆,协助当地进行古籍整理、编目。到年基本摸清全国古籍资源和保存状况的目标,正是建立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
在对公藏机构收藏的古籍进行系统普查的同时,对民间藏书情况的全面掌握也不容忽视。民间藏书的数量虽然不大,但也是传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中不乏善本。特别是当老一辈藏书家过世后,其后人能否正确认识这些古籍的价值并进行妥善保护,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