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赵皖西硬核读书会
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最像天堂的地方。但有的图书馆不是。/图虫创意想在图书馆安静的书桌上看一整天书,
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像吴桂春,
到大城市去。
五柳居士是陶渊明,易安居士是谁?
年,民工吴桂春参加东莞图书馆的知识竞赛,答对了这道题,赢得了一本笔记本。
据《人物》7月20日报道,如今将近十年过去,这个笔记本上也记录了吴桂春在东莞每一年的收入情况,最少时只有元一个月。
在这漫长动荡的半年里,“农民工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是为数不多令人觉得温暖的事情。
6月底,湖北人吴桂春因受疫情影响,找工作无果,最终决定离开这座承载自己17年打工生涯的“世界工厂”——东莞。
临走前,他来到东莞图书馆,打算退掉自己的借书证。12年间,东莞图书馆填补了吴桂春枯燥乏味的打工生活,成为他三点一线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支点。
在馆员王艳君的引导下,留恋不舍的吴桂春在一张读者服务表里写下“余生永不忘你”“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的动人文字。
吴桂春留言。东莞图书馆用这么一则自带爆点的公共事件,展现出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但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馆都有如东莞图书馆一般的内容和服务。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之中。
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目标,试图摆脱公众对于深圳是“南方边陲渔村”“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年,深圳市共有个公共图书馆,数量比年增加了2.5倍。
同一年,广州推出“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和深圳一同狂奔竞赛,预计在年达到每8万人拥有一家图书馆。年,广州市拥有公共图书馆个,平均每7.8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提前两年实现目标规划。
不断扩张的公共图书馆,能否带来服务水平和阅读水平的等价提升?与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镇,图书馆少得就像奢侈品。
想在图书馆安静的书桌上看一整天书,大多数中国人只能像民工吴桂春,到大城市去。
广州图书馆。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路上,广深都参考了香港的公共图书馆模式。/图虫创意不够“公共”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第五定律如是说。
我国图书馆历史悠久,在古代大多用“亭”“台”“楼”“阁”“轩”“局”之类作名称,此类图书馆一般为私人所有,藏书面向特定官僚阶层和高级知识分子,不对外开放。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现。年,武昌文华公书林建立并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年,北京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进行一系列改革,取消对读者办证的所有限制,只要你出示身份证,就能办理借书证,这标志着公共图书馆第一次真正面向全体社会公民开放。
可以说,中国大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不过才二十几年,这必然意味着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北京,国家图书馆内部。/图虫创意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直到年底,我国公共图书馆仅有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4平方米。
公共图书馆数量少,但网红图书馆却很多。
年10月,占地面积㎡、据说可藏书万册的天津滨海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代科技感十足的设计立刻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天津滨海图书馆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
高热度同时伴随着质疑声,图书馆内的“书山”墙上贴满用图片打印的“无字天书”;层层叠叠的阶梯造成肉眼可见的安全隐患;场馆内整体光线也被业内人士质疑不适宜阅读……
天津滨海图书馆内景。/图虫创意类似噱头大于内容的网红图书馆还有很多,比如秦皇岛的“中国最孤独海边图书馆”、戴家山村的“最美乡村博物馆”……
这些网红图书馆,设计花哨、意境十足,但想要提供真正贴近公众的服务,恐怕还有一定难度。
公共图书馆除了数量少外,地域分布也极不均衡。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以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例,天津市全国排名第一,每万人拥有.7平方米,河南省垫底,仅有70.2平方米,前者是后者的3.7倍。
随着市民生活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迅猛,但图书馆的藏书质量仍然是我们需要担忧的问题。
目前来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质量总体堪忧。
书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化、同质化、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图书馆也一味迎合读者的需求,选书愈加通俗化,成功学书籍、情感鸡汤书籍、通俗娱乐读物大行其道。
内容缺乏专业性,整体图书结构上也很不合理。有人曾对湖北、北京、上海的三家图书馆供应商的书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人文社科类图书中,经济管理类、政法类图书,以及计算机类图书的出版比例将近一半,远远高于其他学科。
一间优秀的图书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个艺术作品。/《图书馆建筑的历史》,作者:坎贝尔,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想看书而不能,
读者比图书馆更难
公共图书馆数量少、离家远,藏书质量又参差不齐,这导致很多市民选择不走进图书馆。
截至去年9月底,广州共建成公共图书馆个,其中还有目前世界上以城市为命名单位、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
但中山大学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结构显示,有近六成半的受访者没有去过广州市的公共图书馆。其中,七成人表示是因为没有时间和图书馆离家太远,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找书、借书过程太麻烦。
另外一项资料则显示,美国公共图书馆有效持证读者占总人口的2/3,英国为58%,而中国仅有0.47%。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尚不尽人意。
借阅率同样很低。据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员蔡迎春调查,年广东省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有将近一半的图书从未被借阅过,全省各图书馆“常被借图书”(年借阅率超过3次)的数量约为藏书总量的10%,其中有7个市县级图书馆的“常被借图书”数量低于藏书总量的1%。
在很多图书馆,大量馆藏图书处于休眠状态,积压落灰。/图虫创意采购流程落伍、采购人员专业水平不足,是造成借阅率低的主要原因。
一本书经图书馆采购人员采购,分类上架,最后流到读者手中,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此时,新书早已成“旧书”,读者借阅欲望也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逐渐兴起一种“你选书,我买单”的资源采购模式。图书馆和书店合作,读者可直接到指定书店登记“借书”,阅读完毕后归还给图书馆,图书馆再将这些图书收纳进馆藏。
“你看书,我买单”的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走进图书馆,但好不容易走进来,众多借书门槛却又打击着我们的借书热情。
爱搭不理、沉迷于追剧、织毛衣的图书管理员是泼向我们的第一桶凉水。有时候去服务台咨询问题,还要忍受工作人员不耐烦的脸色,借书体验实在太差。
图书分类索引是很专业的事情。/电影《木乃伊》借书卡工本费、存包费、文献复印费……五花八门的收费项目也无形之中抬高了读者的借书门槛。
为了保护古籍,很多图书馆的古籍部和特藏部不允许一般读者进入和借阅。想要阅读研究,只能申请复印或者下载电子版,听起来简简单单的操作,却被图书馆搞得比登天还难。
某些图书馆简直是将古籍当做古董和敛财机器供养起来。
学者林庆彰为编写《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曾到南京图书馆申请阅读民国时期书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却说不能影印,扫描也只能扫描全书的三分之一,更珍贵的书则只能扫描一页。
还有一次,林庆彰请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帮忙,影印一部该馆收藏的林履信著作,却被告知,印一页就要九十元,一本五百页左右的书,印一份就需要人民币四万五千元。
同样在借阅古籍过程中经历过数次挫折的微博博主“弗虑弗为”不禁感慨:
“实体书复印天价收费,网络提供的电子版不仅难以取得(IE6专享),而且每页覆盖巨大的水印,你花10%的精力知道图书在国图,最后要用10%的精力去研读使用,却要花80%的精力去取得,这就是我们国家公立图书馆的现状。”
图书馆服务公众,也服务知识,照管图书、传播知识,是其最重要的责任。/《照管图书:图书馆及其设备的发展》,作者:[英]约翰?威利斯?克拉克(JohnWillisClark)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图书馆学专家威廉森(CharlesClarenceWilliamson)曾说:“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作为一个情报源而不是一个书库。”
哲学家舒茨认为:“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任务是保障自由畅通,毫无保留地向全体市民提供已出版的各类文字、图像以及音频信息,为他们创造娱乐性阅读,自学进修以及信息研究等良好环境。”
想要真正明白这一道理,抛开新奇造型、宏伟建筑和唬人噱头,让所有慕名前来和偶然闯入的读者,都能在登上图书馆书梯的每一级台阶时,感受到从内心深处涌出的踏实和温暖,我们的公共图书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英国图书史专家、剑桥大学博士大卫·皮尔森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里指出,书是文化的载体,摧毁书也就是摧毁文化。同样的,图书馆不能让公众自由开放地获取知识,也是对知识的摧残。好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呈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厚度。
正如约翰·希尔在其著作《淘书人》中所说:“伟大的图书馆不是建造出来的,而是在漫长历史中发展而来的。”
通过图书馆,我们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其所在城市的历史和风貌。
粗略看看每年评选的世界最美图书馆,恢弘壮观的建筑外观、现代新颖的设计理念、华丽精致的装饰摆件、梦幻古朴的情调氛围……欧美很多优秀的图书馆,本身建筑就是一个艺术品。
纽约公共图书馆,位于曼哈顿的中心地带。/unsplash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内容。美国作家斯图亚特·A.P.默里在《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世界上著名的50座图书馆,并记录下无数图书馆人为建设图书馆和保存人类遗产所作出的努力。
法国国家图书馆附设的数码图书馆,可供所有人上网浏览,并且一直得到稳定发展,现已有几十万册的扫描书籍和图像。
约翰逊图书馆24小时开放,随时刷卡进出。晚上无人看管,馆内却极其安静,人们打地铺看书都不会有人打扰。
年,为解决空间严重不足问题,魁北克国家图书档案馆大胆创新,将馆内全部图书(24万册)送往蒙特利尔市中心刚刚翻修的一座工厂保存。
大英图书馆所有肉眼可见的砖块都经过精心挑选,裂开时就像是人的笑脸;图书馆入口处的木质画框上,整整写了个“YES”,以此希望所有来此的读者都心情愉悦、心怀希望。
大英图书馆的外形像一艘破开冰川的远洋客轮。/Patche99z柏林市中心的图书馆不仅可以借阅书籍,还能借阅油画、雕塑等艺术品,且像图书一样可以续借。
这些基于实用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种种创新,充分展现了国外图书馆作为城市的“第三空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都市人建立起的精神默契。
这种默契,我们最近有幸能在吴桂春和东莞图书馆的互动之中瞥见,却不能否认,这仍然是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馆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一位图书管理员的日常。作者司各特?道格拉斯曾在阿纳海姆公共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世纪文景参考文献:
《去图书馆约会》蔡家园.金城出版社
《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斯图亚特·A.P.默里.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
《在图书馆留言的吴桂春:“网红民工”与普通读者》GQ报道
《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人物
《广州和深圳,哪个更像“图书馆之城”?》识广
《深圳:“图书馆之城”大数据背后的读书自觉》王议霄.中国文化报
《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政策与终身学习需求》中国产业信息
《“网红图书馆”最要紧的是静下来》北京日报
《天津滨海图书馆,是时候来点批判的声音》建筑学院
《影响当前纸质藏书质量的深层次因素分析与思考》蔡迎春
《广州不需要“图书馆之城”的虚名》今纶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不能限制任何阅读者》文静.中国青年报
《经学研究四十年:林庆彰教授学术评论集》孙剑秋、张晓生
《上海基层探索“图书馆+书店”新读书模式:选书权交给读者》新华社
《我们应该向英美图书馆学习什么——书香英伦序》王波
?本期坐馆赵皖西
编辑
萧奉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要不是吴桂春,谁还记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