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这座位于上海的中国最大之史地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90周年。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在上海挑起侵略战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此前,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侵占了东北三省。但不同的是,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奋起抗战,掀起了14年抗日救亡的一大高潮。

宁为玉碎而荣死

不为瓦全而偷生

面对各种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奋起反抗的英勇斗争精神。

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袭闸北,向中国驻军发起进攻。驻守淞沪地区的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奋起反击,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应该看到,在整个淞沪抗战的过程中,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是消极的。后来虽然采取了一些看似积极的举措,却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所谓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实质上还是“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作为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形成强烈对比,不仅积极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还广泛进行抗战宣传。“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响亮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反对日本侵略,并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慰劳队、运输队等支援前线。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十九路军曾经驻扎过江西,认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枪口一致对外”。蔡廷锴、蒋光鼐等人联名发表《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同志书》与《敬告淞沪民众书》,提出“宁为玉碎而荣死,不为瓦全而偷生”,强调“愿与我亲爱之淞沪同胞携手努力,维持必要之治安,做最后有秩序之决斗,绝不使日兵在中国土地及沪淞万国俱瞻之范围,扰及我安居,损及我一草一木”。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体现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据不完全统计,官兵牺牲余人,负伤余人;上海市民被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死亡余人,失踪人。

当时的报刊上记录了很多动人事迹。比如,“在北四川路上,一个士兵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向日军的铁甲车,最后与敌军俱焚”;又如,“一个汽车司机被敌人抓去运输军火,在经过黄浦江边时,他冲向江心,人车俱没”。

反对瓜分中国的战争

反对强加的任何压迫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装备简陋的第十九路军能够抵抗装备精良的日军长达33天,与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分不开。战争开始后,青年学生、工人和文化界、工商界积极响应、大力支援。

青年学生除了请愿、捐赠物资外,还有很多人奔赴前线作战或开展战地服务。许多医学院的爱国学生,发起组织“抗日战地医事联合会”,赶赴战地从事救护医治工作。

日军侵犯闸北后,上海总工会发出举行抗日总同盟的罢工号召,要求“全市各工会,转饬全市工友罢工御侮;通令各工会义勇军整装集中听候调遣;通电国联报告事变经过;令各工会募款犒赏抗日兵”。历时4个月、以沪西为主的日商纱厂工人抗日总同盟罢工,一直到5月初才结束。

上海市商会也发出通告:“为保全上海中外数百万生灵暨各友邦在华商业起见,含污忍垢,靡所不至,乃敌方毫不悔悟,突于二十八日下午十二时,又袭用占据沈阳之故智,肆行屠杀,充其举动,必欲使亚东第一市场尽数摧残而后快。我商民至此,惟有抱与敌同尽之决心,一致罢市,特此通告。”

战争中,日军蓄意将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作为炸毁对象。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以及“中国最大之史地书库”东方图书馆遭炮火焚烧。鲁迅曾回忆目睹战火硝烟的场景:我在楼上,远远地眼看着这印刷所和我的锌版都烧成了灰烬……

年2月,鲁迅、茅盾等43人联名发出《上海文化界发告世界书》: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强加于中国民众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以及压迫革命的民众。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是否敢于发动群众、是否善于组织群众、是否能够武装群众,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一·二八”淞沪抗战充分预示了人民群众对发动全民族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意义。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它超越个体生命的单一性和历史阶段变化的瞬时性,绵延、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和引导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海外侨胞报国心切、爱国情深,于第一时间展开各种形式的支援抗战活动。比如,在美华侨寄回捐款万元,纽约一家中国饭馆月捐0元;有新加坡华侨先后3次共捐赠3万元,2万元作为沪难救伤之用,1万元资助何香凝组织救护队。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从白山黑水到东海之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坚定立场,有力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

同时,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积极促进国共合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作者赵静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作者许建为上海市宝山区文化馆副馆长)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赵静许建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