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嫦娥奔月的古代传说到“嫦娥工程”月球探测的当代科学探索,时间跨度数千年,月亮一直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宇宙星河的一份浪漫想象。我们头顶的月球之上,有多少科学秘密等待着被发现,又有多少新的幻想等待我们去赋予?M.C.采访了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科普专家刘茜和科幻作家凌晨、靓灵,从科学探索与人文创作的角度,请她们分享对月球的认识和对浩瀚宇宙的想象。
刘茜: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天文节目编导、科普专家,热衷与大家分享探究宇宙的乐趣,致力于让科学有趣和好看,至今已编导十余部科普影片,著、译十余部科普图书。
今年正月初三那天,刘茜收到一条消息。朋友望着窗外的蛾眉月问她:“今天的月亮怎么从西边出来?是月食吗?”这个顶着科普专家、天文节目编导等头衔的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日常工作是做天文科普研究,研究怎么将天文知识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个人,也因此,刘茜常常会在网络上收到五花八门的奇怪消息,有人声称正在计算外星人所在的位置,也有人宣言要颠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她往往一笑了之。
“你知道大家对月亮最大的误解是什么吗?”刘茜坐在沙发上,回想着朋友的问题,“月亮往往被误认为每天和太阳一样按时上班。大家会觉得天体的运行是非常规则的,太阳跟月亮是经常被对举的概念,难道不应该有同样的行为模式吗?一到天黑,月亮就应该从东边升起。但完全不是的,月亮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不一样,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每天都比太阳落后一点。当然这也对应着它每天都比前一天晚升起一些。”
绿色连衣裙LOROPIANA
金色耳环FENDI
短发、INTJ型人格、水瓶座,刘茜利落、严谨,她眼中的天文人是“每天把人类的认知方式拉到极限,在可知和不可知、靠谱和不靠谱的边缘来回横跳”。小时候的刘茜,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做一份研究星辰宇宙的工作,而是想当个篮球球星。进入天文领域纯属意外,本想就读数学系或心理学系的她在大学意外被调剂进入了天文学专业,怀着朴素的好奇,开始了这一趟探索宇宙的征途。大学三年级,刘茜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实习,第一次看到了天文台观测的星空。望向那些亿万年前星体发出的光芒,她有一种星空近到随时可能向自己扑来的感觉,感受到一股剧烈的情感冲击。正是这股糅杂了好奇、恐惧和向未知宇宙求知的复杂情感为刘茜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追求科学真理的严谨与头顶浩瀚星海的浪漫在刘茜的身上构成了一种反差,兴许这是天文学研究者身上共有的特质。她说人类之于宇宙如沧海一粟,无论眼睛能看向多么遥远的地方,能影响的永远是身边的一亩三分地。这是眼界与能力的矛盾,也是看透世事的洞察。即使如此,她仍然愿意保有一份面向浩瀚宇宙的终极浪漫,“对任何人来说,月球、星空和宇宙都是浪漫的,因为你会从忙碌的日常里拨出一点点时间和精力来关心遥远的东西。宇宙和星空如此不受人类影响,这一点非常浪漫。人类通过各种曲折离奇的方法,用很长的逻辑链去了解很远的地方发生过的事情,或者说当我们看到了越远的景象,就对越古老的过去多了些了解。但是呢,你会知道人类的影响力永远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对世界的一切探索都是在逼近而不是抵达真相,你无法真正触及世界的本质”。
进入北京天文馆工作二十余年,她越来越享受把深奥、硬核的天文知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出来,“做科普的过程中,我遵循的一大原则是在创作过程中,你随时在创作者和接收者两个不同的视角切换。不管你本想解释什么,或某句话从科学的角度说得多么无懈可击,当一个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看到,他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科普的效果是评判科普作品意义的唯一参数”。在刘茜的眼中,每一个人的知识面迥然不同,仿若大家同在一张地图上溜达,科普并非从一个完美的起点出发就能抵达完美的终点,她所要做的是,无论受众溜达到了哪儿,都要重新规划路线,去猜测对方知识面所在的位置,用一条没有什么障碍的路线将受众带到终点。
黑色褶皱外套、长裤、黑色腰带
均为GIORGIOARMANI
关于月亮,刘茜最想科普的知识是“超级月亮”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没有网络宣称的那么罕见。“‘超级月亮’不是天文学的概念。在天文学上,比较接近的概念是‘近地点满月’,而‘超级月亮’的概念很含糊。实际上,每14个月会出现一次天文学上的‘近地点满月’,这次满月,和它之前、之后的各一次满月,都能算作‘超级满月’,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超级月亮’,所以‘超级月亮’一点都不稀罕。”从业之后,刘茜慢慢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她说起早先做过的一部与地球生命有关的片子,月亮的存在对于地球保持稳定的状态颇为重要。“月球对地球很重要,就像望远镜需要一个配重来保持它的稳定性。月球就是我们地球的配重,让地球保持比较稳定的自转状态,因此才能有充裕的条件出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月球挺有感情的。”
刘茜喜欢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月夜、受地月吸引力涌起落下的海浪,勾勒出一幅清丽缥缈的画卷。她对月球有强烈的好奇心,最想知道的是月球诞生的具体过程。她说:“现在的天文学研究像在玩侦探游戏或拼图,我们拥有一些线索,有的时候,线索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得想一个好的故事把它们都给放进去,就跟福尔摩斯一样。但我们没有福尔摩斯的运气,福尔摩斯总是能够拼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现在还没有拼出关于月球过去的完整故事,我觉得在我有生之年可能能够看到完整的月球故事。”
最近的新闻是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载人月球探测计划提上了日程,意味着人类拼凑月亮完整故事的速度开始加快。探月的意义是什么?在过去数十年人类的探索中,它关乎科技,关乎文明,也关乎从过去到现在的追问,而刘茜的答案是:“我们试图知晓人类能力的极限在哪里。月球跟火星一样,保留了天体在演化过程中的信息,而地球在演化过程中的信息是在地球表面的风化过程、板块运动的过程和人类的生活过程中所湮灭的,所以我们对地球的过去不那么了解。那么,在月球或火星这种保留了过去很多痕迹的星球上,我们可能会知道过去的太阳系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从而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了解地球是怎么样从那时候那个状态演化到如今的状态。探月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科学资源,以及测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有帮助的,这是科学上的意义。”
采访的最后,跟刘茜开了个脑洞:倘若成了宇宙中最后的一个人类,将会如何自处?她想了想,说:“我会尽量地以我所了解的科学手段把自己的细胞保存下来,把人类文明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想办法保存下来,留一些生物学与文明的资料,不管以后有没有人看到,不能让它们消失。”
浅色西装、白色衬衫
均为BrunelloCucinelli
M.C.:有种说法是“月球每年在以3.78厘米的速度离开地球”,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刘茜:月球正在缓慢离开地球,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从过去到现在,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并不是固定的,目前测算出来的3.78厘米/年的速度应该是阿波罗计划在月球上安装了激光反射镜后,人类才能够精确计测到的。现阶段,我们测到的速度是3.78厘米/年。但是,并不应该让大家认为月球一直是以这个速度远离地球,只能说,在测量的这段时间内,是这一速度。它会变化,但变化不会那么快。
M.C.:如果地球失去了月球,会发生什么?
刘茜:地球不会失去月球,月球不至于跑到不绕着地球转的状态。随着月球慢慢远离地球,它偷走了地球自转的能量,朝着更远的轨道上跑,意味着地球的一天越来越慢。从长期来看,地球的自转是越来越慢的,恐龙时代的一天就比现在的一天短暂。如果说这个状态未来一直发展到稳定阶段,那么,地球自转一周和月球绕着地球转一周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个过程花费的时间比太阳剩下的寿命还要长。所以,在尚未发展到这一过程之前,地球就被太阳吞噬了,那是几十亿年以后的事。
M.C.:年,会有哪些特别值得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