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本报记者石雅彬
7月8日,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寻找省会“阅读达人”活动举行了颁奖仪式。本报记者对评选出的十位省会“阅读达人”进行了专访,希望以他们的阅读故事激发更多人的阅读热情。
李佟:用传统曲艺讲好大语文
李佟,90后,官方身份为石家庄私立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校长,除此之外,他还是跨界教育博主,知名网红教师,被称为“教育界的岳云鹏”。
李佟自幼喜爱传统艺术,在父母的支持下,3岁开始学习京剧,15岁开始接触传统曲艺、相声等艺术门类,并师从相声名家,学成了说学逗唱的传统“绝活儿”。传统艺术与阅读密不可分,随着对传统艺术不断深入学习,李佟对阅读的兴趣也在不断加深,他酷爱国学经典诵读、诗词创作以及文学名著研究,尤其钟爱四大名著。
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李佟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把语文教学和曲艺表演进行了巧妙融合,把说学逗唱放到了语文教学上。他提倡快乐教学,寓教于乐,同时提倡素养比成绩更重要。他充满段子和笑声的课堂被传到网上,一时间受到媒体热捧,央视和各大省级卫视纷纷邀请他分享“跨界育人”的心得体会。
他的课堂可不仅仅有段子,他还探索出大语文教学观与新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新式语文课。他研发了一个特殊的语文研学活动:跟着课本去旅行。李佟利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小学语文课本上所涉及的名胜古迹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共有多处,然后他自费按照历史、诗词和人物的主线进行语文研学。他还带着团队在博物馆里做研学,研发出“博物馆里看中国”系列课程。他坚信:学生要去看世界,教育没有围墙,世界才是课堂,多元的课堂才能教出万紫千红的学生。
课余时间,李佟还利用 田耘:以诗歌讲述家乡历史
田耘生于石家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最喜欢的是散文诗歌,一边读一边试着创作,在大学里就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年,田耘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河北省作家协会工作,从事诗歌编辑工作,在繁重的编辑工作之外,田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飞走的堂吉诃德》。
“曾经的我,喜欢读那些表达自我,表达内心世界的诗,诗歌风格比较先锋。”田耘说。一次偶然的邂逅,田耘了解到石家庄悠远的古代历史,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石家庄有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传承。
田耘诗人的心在颤抖,她觉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她有责任去宣传石家庄的历史;作为一名诗人,她有必要用诗的语言让这种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精炼纯粹。“我欠石家庄一首长诗。”她对自己说。
从此,田耘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她下定决心,要为家乡作诗,要以诗来讲述家乡的历史。
她开始大量地阅读石家庄的书籍,搜集各类文史资料,图书馆变成她业余时间唯一的去处。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她一走就是差不多十年。
年,收录了近四千行诗稿的诗集《石家庄长歌》诞生,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田耘钻研石家庄历史创作出的心血之作,包含着她对石家庄深深的眷恋。
年9月18日,民进河北省委、石家庄市委为这部诗集举办了大型专场情景朗诵会。“一篇反复涂改34字,奋笔疾书的祭文/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竟成了/万人膜拜的‘天下第二行书’/就让‘祭侄文稿’中,颜真卿/墨迹未干的千年悲愤,复原那个/内缺粮草、外无援军的真定城……”当会场中响起深情的朗诵,田耘的内心难以平静。
《石家庄长歌》中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全国性诗歌奖项:清华大学出版社迎国庆70周年全国最佳诗歌奖和一个全国银奖、三个全国一等奖,书中作品发表在民进中央 《石家庄长歌》完成后,田耘又开始创作《燕赵长歌》《红色史诗》等史诗作品,这些年,她查阅的历史文化资料多达多部,打印誊抄的文件数不胜数。现在,田耘依然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她在创作新的作品,一部歌颂祖国的史诗。她要用诗歌这种富于激情的文学样式,向更多人展示石家庄的历史,河北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她想让更多人感受到诗与史的共鸣,为自己的家乡骄傲。
王石磊:“声”入人心的“播书人”
作为一名有声演播,王石磊是真正的“读书人”,他用天赋的嗓音,将纸上的文字变成声音作品,让书中的精髓直接深入听众的脑海。
从小,王石磊就是个爱看“闲书”的孩子,家里不支持,他就用零花钱悄悄买书看,他很珍惜能拿到手的每一本书,同学之间能有一本好书,往往会互相传阅直到翻烂。王石磊不仅爱看书,还爱读书,只不过在家里不敢读出声,只能默默在心里读。
初中毕业后,为了能尽早工作挣钱,他考入了湖北一所中专学校。离开了家,王石磊有了更多时间看书和“读”书。那个时候,一个人在宿舍里尽情地大声朗读文学作品,是他一天里最享受的时光。
毕业后,经过一段漂泊生涯,王石磊回赵县老家开了个银器店,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书始终伴随在他身边。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王石磊偶然接触到一门新的“技艺”——有声演播。年,在朋友的推荐下,王石磊开始尝试录制有声作品。有多年阅读和朗诵的基础,王石磊很快就获得机会录制成品书。在有声阅读行业,王石磊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既能满足他多读书的愿望,也能传播推广阅读,还能有收入,简直一举多得。王石磊很快沉浸其中。为了更好地录制有声书,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线上的线下的,免费的收费的,只要是有关的课程他都会去听,他的普通话水平和演播技巧得到了迅速提升。到现在,他已录制完成十多部长篇小说、散文集和社科出版物,还担任三部儿童广播剧的旁白。有声演播市场一般是订单制,在接订单时,王石磊会有意识地挑选那些经典的、有意义的书来读,比如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的散文集,还有作家高鸿创作的乡土文学作品《黑房子白房子》,都是由王石磊录制的有声作品。他觉得做有声书“不能光为挣钱,还要传播好的文化、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才是最终目的”。如今,在王石磊的小店里,有个小小的录音室,每天除了开店,做银饰,他会花四五个小时待在录音室里,读书、录制有声书。他的声音时而浑厚沉毅,时而柔和轻舒,时而深情动人,将书中的情境用声音描绘出来,“声”入人心。
何信芳:研究传统文化永无止境
在阅读达人颁奖典礼上,何信芳带了几袋子书,送给现场的专家和读者,这些书是他自己写的,一本是《农耕民俗谱》,一本是《赵佗与赵陵铺》。作为石家庄文化名人,此前他已多次接受媒体报道,因为他退休后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收集保存石家庄地区的农耕民俗文化遗存。
讲起何信芳的故事就离不开读书。他说:“我后来的一切成绩都是读书学习带给我的。”
年,何信芳出生在石家庄市赵陵铺村,时代的原因,他没能按部就班地上学,早早地就下乡参加劳动,一干就是十几年。但在何信芳心里,一直有个读书梦,艰苦的劳动也不能耽误他读书,下地干活背的筐子里总是放着书本,一有机会就拿出来读。结婚以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继续埋头苦读,20世纪80年代,他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
毕业以后,在工作中,他依然不断学习,考取工程师资格,并且渐渐对民俗文化燃起浓厚的兴趣。年,石家庄正值城中村集中改造时期,许多家庭将旧的农机具扔掉了,何信芳看到后深感可惜。他拿出不多的积蓄,有意识地将这些旧农具收集起来,很快就收集了多件。年秋,他在赵陵铺村举办了一场旧式农机具展览,轰动一时。半年后,何信芳的收藏品得以进驻博物馆,石家庄市博物馆开辟出专门的展厅,以“农耕与民俗”为主题,永久性展出这些旧式农机具。如今,在市博物馆,何信芳的“农耕民俗展”展出面积扩大到平方米,展出的农机具超过件,其中不乏立井水车、扇车等国内罕见的珍品,他还用六年时间收集复制了一辆明清时期的轿车,成为展厅内最抢眼的物件。
为了更好地推广本地农耕民俗文化,何信芳开始写书了。为了写好这部书,何信芳一边钻研,一边写作。虽然何信芳家里有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藏书,他本人对老物件也比较了解,但要系统地梳理农耕时代的各种器物绝非易事。比如,有的器物到底叫什么名字,各个部件的具体名称是什么、怎么写、有什么用途……何信芳案头放着《中华大辞典》《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各种工具书,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写作。年12月,何信芳历时三年写就的《农耕民俗谱——滹沱河域历史文化遗产》正式出版。河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刘绍本和河北省作协原主席尧山壁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在序言中,刘绍本称何信芳是“民间收藏家”和“家乡史志专家”。
何信芳的家乡,石家庄市赵陵铺村,正是南越王赵佗的家乡,如今,何信芳除了收藏和研究农具,还发起成立了石家庄市赵佗文化研究会,大力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年3月,何信芳撰写的《赵佗与赵陵铺》一书出版。书中不仅有赵佗和揖百越、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还有赵陵铺村的历史与现在及涌现出的英雄故事,使一个人和一座村庄的联系更加紧密。
生命不休,学习不止,年近七旬的何信芳,仍然在学习,在研究,在为家乡著书立说。
廖立敏:学生学语文的引路人
廖立敏,石家庄市柏林庄小学语文老师,带领一批批懵懂的孩子们通过阅读打开学习语文的路径,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读书,是廖立敏从小到大的兴趣,她从书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刚工作的时候,面对班里一双双纯净的眼睛,廖立敏感到激动也感到压力,刚好一位她敬重的前辈送给她一套《魏书生文集》。魏书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方式提倡尊重个性,艺术化教学。这套书打开了廖立敏的眼界,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教27年来,廖立敏一直践行把教育渗透到课堂内外,她所带的班,学生、家长、老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成为语文老师之前,她教了十年英语,那时学校缺英语老师,她就义无反顾地把这副担子挑了起来。教英语期间,她获评市级英语骨干教师。后来,她想要当班主任,想要带领孩子们读书,想要在学校里践行大语文教学,因此,从年开始,她转教语文,并且当上了班主任。
这所学校的生源有许多是外来务工者子女,学生家中藏书比较少,廖立敏就带着孩子们开辟“图书角”,搞“图书银行”,鼓励孩子们在学校多读书。为了促进家校共进,也为了提升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廖立敏利用家校群和校讯通,推荐教育文章,并鼓励家长自发收集教育名言。
在廖立敏的帮助下,学生们增加了阅读量,学生家长也转变了原有的观念,积极支持孩子阅读。她说,通过阅读,她所带的班级学语文、写作文,似乎都没有费过力,学生们还经常拿到大大小小的作文奖项,让她感到自豪。她自费给班里的学生印制“作品集”,让孩子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她还组织绘本讲读课、读写绘作业,潜移默化间锻炼了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写作、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并且让孩子们收获学语文的快乐。
廖立敏不是个愿意关在教室里的老师,她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孩子们“到处跑”,他们去常青藤书院“追寻李白”,去约读书房听专家讲座,去山里看望手拉手的小伙伴,去博物馆寻访历史,去福利院、敬老院体验爱的传递……爬山、徒步、游园、参观、做公益,参与社会活动,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学以致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她所带的班级获过市级先进班集体,市级先进文明班,最美公益班集体等。她说:“童年时光是美好的,我们一起努力,使孩子们收获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