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专业出版的良好机遇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站搜索的全面铺开、数据库的包罗万象,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事情,阅尽天下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纸质出版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但专业出版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却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位置,可独领一番风骚。为什么可以如此说,下面我们便将专业出版、数字化出版及他们之间的契合处一一道来。

一、什么是专业出版

按照国际惯例,现代出版业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与专业出版三种类型。根据程三国先生在《现代出版业的结构与商业模式》这篇文章的定义,其中,大众出版是指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休闲以及文化相关的出版;教育出版是指与学习、培训及教育有关的出版。专业出版则有别于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它专门出版科技、医疗、法律、金融等行业的专业用书,包括行业性专著、学术性专著和专业性工具书等,为行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研究、教学等提供帮助。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三种类型的图书,它们对应的产品为一般图书、专业图书与教育图书,对应着出版业的三大功能分别是娱乐文化、信息和知识。

专业出版是指与行业和职业有关的出版,它是最深、最专、最细分的出版。在我们传统的出版分类中这类出版很难找到恰当对应称呼,我们常常笼统称之为科技出版或学术出版,虽然这二者也都是与行业和职业有关的,但涵义都不如专业出版广泛,专业出版的英文为Professional,有职业和专业(行业)两个意思,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数字化专业出版发展的必要性

在出版形式上专业出版物往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出版门槛高,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2)学术性强,读者面窄,编辑校对质量要求较高,印刷成本高,印数少;(3)专业出版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而失去它的价值;(4)图书经销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味追求图书上架的周转率、动销率,学术著作往往最早下架,深受其害。专业出版自身所携带的特点,使得在传统出版方式中专业出版有着很多不利的条件,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出版发展为专业出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体现在具体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国际上的出版局势而言,专业出版销售持续而稳定增长,占有全球前十大出版社销售业务的43%,其次是贸易(31%)和教育(26%)。而与此同时,全球出版巨头也已经逐渐探索出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在专业出版业务遥遥领先的前提下,配套的数字出版也已经紧随其后,快马加鞭而来。而在国内,技术提供商因为先发占据了数字出版的主体,专业出版企业就更要主动适应及早抉择,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形。从国际上看,年,爱思唯尔的数字出版销售收入达到其销售总额的75%以上,施普林格达到55%以上,培生、麦格劳-希尔等以教育读物和教材为主要出版物的出版商,其数字出版收入也已经达到30%以上。可见,专业出版比重越大,数字出版收入比重越大。这几家国际上大的出版商已经不再自称为“出版商”了,而是定位为“信息服务提供商”。

其次,数字化出版与专业出版的结合,需要以与数字出版技术实现为基础。专业出版的数字化,是对把具有相关性的知识进行链接、索引、标记,最后整合,提升价值。在专业领域中的数字出版并非简单地提供数字图书,而是从需求的角度,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向专业市场进军的专业出版可成为数据库搜索利用、内容定制的服务商,最终逐渐演变为各种专业咨询服务业。

第三,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符合“长尾理论”,即只要有足够的存储流通渠道,非主流产品的销售收入、市场总份额就可以匹敌主流产品。在出版社资源数字化后,网络能够为出版物搭建一个不下架的跨地域的销售平台,延展出版物的生命周期,为常年处于长销书、冷销书位置的专业领域图书赢得了机会和时间。以美国亚马逊为例,约四分之一的图书销售份额来自于排名在10万以后的冷门书籍。数字化学术出版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学术类期刊,通过付费使用的学术类期刊平台或数据库购买,已经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收益模式。

三、专业出版面临的困境及我们的对策

作为图书出版,专业出版会遇到编辑工作量大、成本较高、写作周期长的困境,但是在数字出版的运作方式中,我们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避开这种困局。

1.通过对内容的搜集、整理、加工编辑、集成服务以及传播,以及对已出版学术著作的数字化及内容集成,出版社作为一个内容提供者从用户那里获得利润呢。学术界目前对研究的个性要求和学术的创新性越来越严格,再创新成为各种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学术研究中,内容集成基础上的文献综述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数字化在知识内容方面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作为,例如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检索有用信息并轻松地汇集。

谷歌图书馆中的“图书搜索”是用于搜寻文献的有力引擎,它与各大图书馆联合建立了电子图书索引,免费提供给读者图书的部分页面、片段、提要,同时放置与关键词相关的广告,并链接图书销售渠道。谷歌图书馆的定位并非为内容的独家拥有者,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可以搜索内容并创建服务,这样就避免了高昂的重复建设和成本建设。谷歌搜索的图书来源为出版社与图书馆。在这一赢利模式中,谷歌提供了信息渠道,并通过插入广告获得收益,而出版社和图书馆则通过收取下载资源的费用来获取利润。

2.建设在线知识库和数据库。依托学术专业协会及团体建设行业或专业数据库,也是数字化学术出版的一个趋势。数据库(database)是将数据汇集、整理并加以结构化,形成供检索浏览的数据群。知识库(knowledgebase)与一般的数据库概念有所区别,可以说是更为专业化、更加互动的数据库。知识库是指把整理加工过的一个、几个甚至多方面的数据文本,按照某种结构分类,并进一步进行管理和组织,方便让人们检索知识的集合型数据库,其建设主旨就是为了体现某种知识间的联系及实现人与知识之间的互动。

3.数字化按需印刷。“按需印刷”(英文简称POD,PrintOnDemand,PublishedOnDemand)如今已进入可操作层面。能够按预定量来印制图书,哪怕一册也可印制,实现真正的"零库存"是“按需印刷”的最大优势。根据预定实时的印刷,并及时交到读者手中的模式在全球出版界日益普及。POD没有传统印刷中的打样、装版、试车等繁杂的工序,因此即使只有很少的数量,也不存在单册图书高成本的问题,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按需印刷制作出个性化的出版物。这种出版模式,便于增加小众图书的制作,并避免图书脱销造成利润损失,从而可以实现“长尾效益”。POD模式的推广有其必然原因,例如许多读者对电子读物阅读并不能适应,而是继续习惯于纸书;某些脱销书、绝版书,每年都会有小批量印制的需要;远距离图书的销售,POD模式更为适应等。美国POD的图书目前以总量14%的速度增长。以亚马逊公司为例,旗下新成立了“书浪”公司,致力于制作弱动销图书、绝版图书的按需印刷业务。我国的商务印书馆也将百年历史中的绝版图书以按需印刷的方式进行二次创造,通过数字化技术提供推荐和搜索服务。

4.普及“全媒体出版”模式。“全媒体”出版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出版,也以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通过手机平台、互联网平台、手持阅读器等数字设备终端同步出版。“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这种新型出版方式,通过多渠道方式组合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一书多介质的销售模式,充分利用产品的使用价值,并避免了盗版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我国现阶段手机阅读势头强劲,并将保持持续发展。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电子阅读器风生水起,数字出版向跨媒体出版、个性化按需定制发展的节奏大幅加快。虽然中国手机出版开始得比较晚,但由于手机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付费模式,使得手机出版后来居上,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今手机出版已成为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出版品种。在中国,手机阅读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这也是中国数字化出版领域区别于世界数字出版领域的最大特点。以中国移动目前拥有的5.4亿手机用户来看,未来手机阅读的增长量前景无限且潜力巨大,这将对推动手机出版普及及专业出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因此,在数字化出版与专业出版必然需要结合的背景下,一定要抓好本单位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对已有数字出版部门加大投入,包括硬件投入和人力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数字出版人才,积极购置相关软件、设备,对已有图书产品加紧数字化转换,提高数字出版的效率和产能,加快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选择和引进新型协同编辑软件,抓紧编辑流程再造,通过培训使图书编辑熟悉数字化条件下的出版流程,熟练掌握协同编辑软件,使图书编辑在编辑纸质图书的同时,做到对书稿内容进行数字碎片化和实时标记,为数字化出版奠定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