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生与死卖不出去的书,出版方为何一定要

“每化浆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公斤,节省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26棵34年的树木),节省化工原料公斤,节煤1.2吨,节电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这一板一眼的废纸回收宣传义正言辞,把废纸回收的好处说得明明白白,然而在那成吨成吨的废纸浆里,有着无数图书的累累“尸骨”。

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禁毁图书事件,每每教人唏嘘不已。而时下各出版机构堆积如山的库存中,那些因为卖不出去而只能被销毁、化为纸浆的,实则更令人无可奈何。

想必很多读者、出版从业者都曾发出过痛心疾首的天问: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无论怎么处理,总都得比直接化浆的损失小、造福的人多吧!

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个经典的“资本家倒牛奶”问题。暂不论奶农倒奶事件背后更复杂的历史与原理,仅就一般理解来说(卖不掉的牛奶不但不会产生收益,反而会产生额外的库存、管理费用),奶农当然没有比直接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更好的止损方法。

然而图书化浆与奶农倒奶有根本性的区别。滞销书之所以一定要销毁的真正原因,在于零售行业关键的销售、渠道与退货、折损、监控等环节的特性,尤其是渠道串货与图书行业特有的特价书渠道。它的原理可以用另一个经典经济学案例表述,即如何防止北方人“倒卖空调”。

我们在书店掏钱买的书,书店竟还没给出版方掏过钱?

对于读者而言,读书首先是种还算高频次的日常文化行为。但读书前,所有人总是得先把书这种商品买到自己手里。与日用百货、3C数码、水果生鲜等产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图书产业链上也有一环扣一环的产销环节。在图书这种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从中攫走一份利润。

图书产业链及各环节成本示意图

作为产业上游机构,图书出版方生产图书一般大约要付出商品定价30%—40%(此处及以下百分比均表示占图书定价比)左右的成本。它们不但要从作者或版权机构手里买下图书版权(5%—15%),还有策划、翻译、编辑、营销等必要开支(10%—20%)。印制图书的印厂本身也还要从出版方“爸爸”给的印制费用(10%—20%)中为自己留一份。

与明确、纯粹的生产环节相比,产业的下半段——图书批发与零售则有着更为错综复杂的故事,而那衔接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亦即图书产品商品化的开始,就叫做图书发行。

了解图书发行的逻辑,是读者尤其是非图书行业、零售行业的人们理解出版方为什么要销毁图书的第一步。

我们想要买书时,几乎是一定得去京东、当当、亚马逊、淘宝、微店、拼多多去购买,买特价书时会找中国图书网,古旧书或绝版书则是逛孔夫子旧书网。当然有人有时也会直接在书店消费,哪怕在这里买同样的书要花更多的钱。

即使是有能力自建直营店,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出版方,它的官方店面也得依托淘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