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
建校十年来,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促进科技、人文与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探索课改与课程的结合点,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增长点,学校内涵与特色的创生点,逐渐创响了课程涵育的特色品牌,极大地提升了辐射影响力。
始于理念,育人为本
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浪潮袭来,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学生发展出发,回归“生活世界”,构建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的课程系统成了新课改的当务之急。
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基于对新课改的深刻理解,充分意识到课程载道、课程育人的重要意义,且必须摒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的拼盘式课程。
为实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育人目标,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高校、教科研部门深度合作,借鉴大学“学院制”的学术治学理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专家”建构知识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学校结合培养“科学、人文、艺术全面发展人才”的前瞻定位,依托理科实验楼、技术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创设了五大学院,即人文与社会学院(涵盖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学科)、数学与科学学院(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工程与技术学院(涵盖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艺术与传媒学院(涵盖美术、音乐学科)、体育与健康学院(涵盖体育、心理健康学科)。各学院独立设置学院中心,既成为了学科课程教学中心、选修课程研发中心和实验装备管理中心,更成为了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学院式管理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融合五育目标,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
基于学院,融合为要
早在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并重点明确了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课程基地作为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强调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
学校抓住江苏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契机,以课程基地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年以数学与科学学院为突破口,申报第一个省级课程基地——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年12月该基地接受省教育厅课程基地评估组专家现场视导调研,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同年,学校依托工程与技术学院新建星火创客空间课程基地,系统整合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各种资源,配备了创客专用实践室、金工木工电子技术实践室、物联网实践室、机器人实践室等专用教室共14间。星火创客空间课程基地成为学校第二个省课程基地、江苏省内第一所高中创新工场。
年3月,成功举办“南通市初、高中信息技术创客与教学专题研讨培训活动暨星火创客空间成果展示”活动;5月,承办“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培训班”,学校基地建设经验在会上交流,得到高度评价。
随后,于年依托“艺术与传媒学院”建成了“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开发实施富有江海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课程群,包含沈绣馆、梅庵古琴社、蓝印花布实践基地在内的12个多功能馆室。
于年,依托“体育与健康学院”成功申报了“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篮球文化课程基地”,规划新建“篮球精神陈列馆”,增设“篮球精神讲堂”,编订《仁者仁心》《勇者不惧》等校本课程。目前,学校为南通市唯一一所拥有四个省级课程基地的高中。
课程基地作为呈现学科文化、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场域,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物化载体,在学院的统摄下更是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课程对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自身思维品质培养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优质课程资源稀缺,学生生涯规划缺乏引领等问题,以综合性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跨科学习,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了在学院协同创新中五育并举。
成于课程,涵育为径
在教育学领域中,教育须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所学的知识体系纳入意识之中,形成自己的观念,成为内在素养内涵。学校以课程为载体,以涵育为途径,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将知识与技能呈现于学生“生活世界”中,藉此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