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许紫莹
“连续几天在杭州图书馆遇见一位大伯,学习很认真,还会记笔记,我都有些自愧不如。”
12月3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后台接到读者留言,说遇见了一位很认真的大伯:“好像在学俄语的,特别特别认真。”
上午10点左右,记者赶到了杭州图书馆。乘梯上二楼,向保安询问这位大伯的位置,他迅速指出方位:“就在那里,大伯基本天天都过来,就在同一个位子上学习。”
果然,保安所指之处,一位大伯正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看着书。就是他啦!
1】自学俄语近一年,手抄30本笔记本
大伯姓张,杭州人,今年70岁,家就住在离杭州图书馆两三站公交的地方。自今年3月以来,除了周一闭馆,他基本上天天都来图书馆报到。“早上三四个小时,下午两三个小时,一天要学五六个小时。”
学什么呢?真的是让许多人都直呼“火星文”的俄语!
“我初中的时候学过两年俄语,有点基础,能看懂简单的日常用语。如果让我零基础学英语,那我是完全学不来的。”张大伯正在做笔记,俄文工工整整,笔画正确无误。他说自己学俄语的方式就是手抄教科书或俄汉词典,每天能抄七八页,到现在已经抄了3本书,记了30多本笔记。
说着,大伯从书袋拿出了已经抄满的两本笔记本,封面上标注着“人人听俄语”。
“俄文原版书籍太难,我看不来,但是教科书上有中俄文一起对照着看,就轻松很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单词我记不住,就抄在本子上,回家也会翻一翻、记一记。”
自学也没有那么简单,最让张大伯苦恼的是,每次做章节习题的时候,他写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对照,就是不一样。
这个时候,他就会把标准答案誊抄在笔记本上,和自己的答案作比较,这个学习的过程很缓慢,所以每逢做习题的那天,他“只能写两三页笔记”。
2】学俄语只是出于兴趣,选位子也考虑到要考试的年轻人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张大伯目前已经可以读懂简单的俄语书籍了。
记者注意到,大伯平日里坐的地方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座椅”,而是一个书柜的边沿,前面没有空间,所以大伯的脚只能侧着放。他每天就一直保持着这个姿势学习。
为什么不去书桌那边学习?
“我怕打扰到年轻人,他们都是要考试的,我不好影响他们的。我只要一个能够看书、写字的地方就好了。”张大伯学俄语,没有功利心,不为考证、不为晋升,只是因为“自己想学”,就这么简单。
张大伯对俄罗斯这个国家很感兴趣,他知道俄罗斯冬天漫长、夏天短暂,知道从萧山国际机场坐飞机可以直达莫斯科机场,还知道俄罗斯有(圣)彼得堡这个城市。“以后如果有条件的话,想和人结伴去一趟,但我也不是很强求,因为我已经从书里感受到别人游俄罗斯的快乐了。”
在学习的间隙,张大伯也喜欢看些闲书,尤其喜欢人文历史类的书籍,他最近几天在看《历史知道答案》《云游天涯》等。“不可能一天都在学俄语,不然头都要痛的。学累了我就四处走一走,从书架上拿我感兴趣的书看,记不清楚看完几本了,十几本肯定有。”张大伯说。
3】从小就爱看书,自学电器理论知识
张大伯从小就喜欢看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杭州街上有小书摊,他就“杵”在摊前挑自己喜欢的书看。书摊的书可以借,薄的书1分钱一本,厚的书2分钱一本,借书的钱他花了不少。在校期间,他经常向同学借书看。
初中毕业后,张大伯认了一个师傅学电工,师傅教的东西是实操性的,他自己就会读电器相关的书,补足理论知识。等出师后,他去了杭州一个羊毛衫厂当电工师傅,负责维修厂里的电器,这一工作就是30多年。
退休后,张大伯待在家里觉得无聊,他不喜欢看电视、玩手机,也不喜欢出去下棋、跳舞,“就真的没什么事干”。年初,他到杭州图书馆,发现图书馆冬暖夏凉,是个舒适的好地方,“适合学习”。
现在图书馆成了他除了家之外呆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学习,这样心情就很轻松愉快。”
最让记者感到佩服的是,张大伯每天中午也不出馆吃饭,只吃自己从家带的面包、蛋糕等干粮,真应了那句“书中自有千钟粟”。
“很多人说你年纪这么大了还学什么东西,我就说要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嘛。”张大伯笑着说。
杭州图书馆一楼咨询台的工作人员也认识张大伯:“知道有这么一位热情读者。不过呢张大伯并不是特例,其实有许多老人都会来杭州图书馆看书、学习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和小编一样,对比着张大伯,觉得好惭愧?
今天开始,会不会放下手机拿起书来看?
小时新闻等着你分享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