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带队攻关又能写诗,这位哈工大人一心为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m/

“别梦依稀往事轻,师恩难忘说曾经。百年老店哈工大,当时学艺做门生。规格严格勤磨励,功夫到家方始成。校训恪守几甘苦,江湖一入无弱兵。”收到建校百年纪念章后,何大军感慨万千,将心中的思绪和情感诉诸笔端。这位既能写下锦绣诗篇又能带队攻坚克难的哈工大校友,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辛苦而滚烫的人生——在塞外青城静心沉潜,为国“铸剑”。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固体动力系统首席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一项又一项荣誉,一个又一个头衔,既见证了何大军的成长历程,也在提醒他“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表彰大会

最是难忘母校情

“哈工大非常厉害,是工程师的摇篮,我从小就特别向往,所以高考填报志愿首选这里。”年,这个来自辽西走廊锦州的少年,怀揣着梦想来到冰城夏都哈尔滨,进入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学习。

大学四年,哈工大教师规格严格的治学精神、和蔼可亲的师德师风给何大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断裂力学的杜善义教授,当时刚留学回国,讲课风趣幽默,寓教于乐,把枯燥乏味的断裂力学课堂,办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论坛;教理论力学的谈开孚教授,为了演示空间坐标系变换,从家里拿来一个土豆和多根织毛衣的竹针做成教具,虽说简陋,但却非常生动直观,令人印象深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张泽华教授,温文尔雅,循循善诱,无论是指导实验还是修改论文,都会尽心尽力,不厌其烦;教概率论的许承德教授,是数学家杨乐、张广厚的同班同学,讲课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善于用生活中的事例诠释复杂的学术问题……不仅如此,何大军还清楚地记得,年新年夜,班上办了一次联欢晚会,黄文虎教授带了一包糖去参加,给何大军他们讲自己的求学经历、成长故事……他们很受鼓舞,也很感动。

年松花江合影

(左起:庞宝军何大军孙国江)

“主楼三楼、四楼的教室灯光好,冬天暖气足,每天晚上都是爆满,为了能占一个座位自习,常常是匆匆吃完饭,就往教室跑。”求学期间,除了周末看看电影,何大军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学习中度过。哈工大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他,学习成了他和同学们的自觉行动。他说:“课程学不好,感到很不好意思,如果考试有人打小抄,那简直就是人生的耻辱。”

随着学习的深入,课本上的知识早已无法满足这个求知若渴的灵魂。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课堂。做完课本上的习题后,他感觉意犹未尽,经常借阅课外参考书,尤其是学专业课之后更是努力。他觉得想要胜任将来的工作,必须具备扎实而广博的知识。他就像一颗种子,在哈工大的沃土中拼命汲取每一丝养分。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作为过来人,何大军语重心长地告诫在校学子:“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的过程,熟能生巧,一定要学练并重,多看书,多进行自我练习。”

毕业合影

(第二排左三为何大军)

边塞“淬火”练“内功”

年,何大军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来到现在的单位,一干就是将近40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六院),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被誉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缩影和见证。

“我属于跨专业就业,我周围的同事们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何大军并没有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他沉下心、俯下身,坚持从头学起、从零学起,每天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专业书籍和期刊文献的学习上。为了获得第一手经验,他还尽可能地下到工厂,向工人师傅学习,直到自己能够独立上手工作。

何大军刚到六院时,正赶上六院发展中最困难的时期,不但生活条件艰苦,而且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所幸领导对他高度重视,给他“指路子、压担子”,为他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条件。当经受磨练迅速成长起来的何大军被委以重任时,领导对他的指示是:“所有岗位随便挑。”

从年起,何大军开始独立研制固体发动机。上世纪90年代,何大军在我国第一个进入国际宇航市场的固体变轨发动机EPKM的研制工作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他提出并在国内首创了药柱调平技术,空间飞行环境总冲偏差范围预示精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EPKM研制的总体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当发动机地面旋转试车失败时,他临危受命,出色地完成了“急难险重”的故障分析工作,让国际同行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不断攀上固体发动机研制的一个个高峰,完成了接二连三的重要任务。

年,他承担了一项紧急的型号研制任务,要攻克发动机低温试车技术难题。当时国内承研单位用了三年的时间都没能解决,何大军带领技术团队,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连续两次零下40度低温试车均获成功,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从当初那个面带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领军挂帅的国家级技术专家、固体火箭行业响当当的大人物,何大军秉承母校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和人生信念“生命不息,追梦不止”,愈挫愈勇,迎难而上,在实现航天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丹心热血沃新花

航天事业是高科技的技术集成,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创新的思维。近40年来,何大军把母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在艰苦的环境下辛勤耕耘,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重大预研任务的技术创新工作,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实验、试验、检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型号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大军始终不忘当年哈工大师长们对自己的无私教导和倾力栽培,他也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像当年六院的前辈们培养自己一样,去培养年轻人“做人做事做学问”。他很注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担子压在年轻人身上,让他们独立承担各类项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获取信息,开启创新思路。

“干航天的荣誉感来自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敬重,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只有从自己手中出去的产品,高质量地完成了飞行任务,才能说我是真正的航天人。”何大军和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他认为,导师的角色不应该是板着脸孔,一副威严的形象,而应该成为一位睿智的师友,在工作上给予年轻人指导,在生活上多与他们亲近交流,以身作则,引导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数学力学是工程的基础,许多工程问题最后都抽象为数学力学问题,我在哈工大力学师资班学的是理科教材,扎实的数学力学功底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谈到母校求学和自己工作的关系,何大军感慨良多,认为大学期间一定要学会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采访中,何大军提及了自己看到母校新公寓新场馆“超前点映”的报道,也表达了看到这些效果图后,想回校重新体验学生生活的心声。他说,自己非常珍惜当年在哈工大求学的岁月,年担任了航院的客座教授,和母校有课题合作,为师弟师妹们做过讲座,平时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