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年休病假期间一边化疗一边构思的文章,之所以想起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从年起改成每天坐地铁上班,每次进地铁之前都要买一两份报纸看,主要是《新京报》《南方周末》,出地铁时把看完的报纸交给站在地铁口收报纸的老头和老太太,渐渐的我发现地铁里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到12年时整个车厢里就剩我一人看报纸,我觉得有必要思考一下数字阅读时代纸质图书的生存与发展,另外那时候我很担心大脑被化疗药物影响,因此把写这篇文章当作对脑力的检验,写得确实很费劲。现在翻出看都禁不住回忆起当时痛苦的写作过程。如今纸质图书并没有像在文中预想的那样有起色,甚至阅读网络文字正被观看长短视频取代,而我的写作水平也确实再也没有达到这篇文章的高度。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图文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去购买传统的纸质图书而是选择付费(免费)从网站下载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书刊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上,人类迎来了数字阅读时代。年美国大型售书网站亚马逊为开发电子书业务推出电子阅读器kindle,彼时中国的出版社正在纸质图书市场与盗版书展开激烈缠斗,许多出版行业人士仅仅把电子图书当成网络时代的新奇玩意儿不予重视。年7月,苹果公司同时发售IPHOE3G、APPSTORE,标志着电子书产业链悄然完成了其所需的软件与硬件的整合,年7月亚马逊电子图书的销量超过精装书,年1月电子书的销量超过平装书。中国电子书市场同样增长迅速,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城”“电子文库”不但转载已经出版的作品,而且经营原创作品。盗版更为猖獗,畅销作品一经问世,隔天其TXT、PDF文件就出现网上,比纸质盗版书来得还快。在硬件方面,单独功能的阅读器逐步被具有复合功能的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取代,体积越来越轻薄,价格也越来越低廉,如今地铁车厢里的乘客不再是读书看报,而是盯着手机或平板电脑。面对电子书飞速进化的景象,再保守的出版人也不得不慨叹,纸质书市场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电子图书的传播快捷、廉价,而纸质图书无论怎样为了薄利多销降低装帧、印制、材料的成本都无法与之抗衡。纯文字通俗作品无疑是电子书市场最热门的选题。几乎所有的电子书城首页都将“都市言情、玄幻奇幻、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游戏动漫、灵异推理、科幻”等栏目置顶推荐,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类快餐式作品走红和过气都很快,另一方面读者都是习惯了数码科技的年轻人,他们通常只下载这类电子书看一看,不太会买的纸质版本。
电子图书阅读终端小巧轻薄,便于携带,便于检索,有了它谁还会去翻厚厚纸质词典看很小的字呢?未来购买纸质词典目的主要是为收藏,连《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也要放弃纸质版本,直接出电子版本了。除了词典等工具书,地图、菜谱知识常识类书籍的市场也严重缩水,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从电子终端上寻求答案。
电子图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嵌入动画、音频、视频。电子版儿童读物、教材教辅、可以将原书中引用的图、乐谱变成动画、音频、视频,实现《哈利·波特》里魔法报纸一样的效果,使得阅读和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充满乐趣。年9月美国多所中学已经使用IPAD替代传统纸质课本,可见教材教辅电子书化的潜力非常强劲。
以上列举的恰恰是原来纸质图书市场畅销的品种,在悲观的人眼中,纸质图书的市场在电子图书扩张中逐步退缩的态势犹如17-19世纪北美的印第安人被来自欧洲的移民不断驱赶挤压,最终只能在少量的保留地艰难生存。从小就用IPHOE、IPAD的这一代孩子将来长大后,纸质图书市场的“保留地”在哪里?它会有多大?
乐观的人认识到图书市场虽然受到电子书很大影响但总有些领域是纸质图书的“主场”,电子图书是网络时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想买什么(购物)、想玩什么(游戏)、想和谁交谈(社交)、想看什么(视频)、想听什么(音频)、想读什么(电子书)都在网上解决,似乎人们只要有个平板电脑就够了,然而商场、体育比赛、电影、戏剧、音乐会都没有从此消失,这是因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电脑关机后什么也留不下,那些过度沉浸在网络中的宅男、宅女的精神世界看似眼花缭乱实际却是浮躁孤僻,甚至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泛滥廉价的网络消费不再是成功白领的炫耀的生活特征,常常与所谓“屌丝”的联系在一起,花更多的钱逛实体店、欣赏音乐会、参加或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被看作是有品位的健康休闲方式。同样的道理,纸质图书具有虚拟的电子书所没有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千变万化的装帧形式吸引读者注意、严谨优美的版式增加阅读的快感,柔韧挺括的纸张利于反复翻阅与长久保存。实实在在的一卷书在手,可阅读、可欣赏、可收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纸质图书给读者带来的精神享受不可能被电子图书模拟和取代,就像电影电视的出现代替不了舞台剧真人演出一样。
美国出版商主张精装书是数字时代纸质书对抗电子书的最后堡垒,他们用别致的装帧设计、精美印刷装订突出纸质图书的特色,吸引读者购买,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精装本《1Q84》全美一共卖出了9.5万册,而该书的电子版仅售出了2.8万套,让出版业内人士看到了纸质图书是可以和电子图书共生的可能性。中国报刊上关于纸质图书的前景的文章也都支持精品化的观点,但这毕竟是美国图书市场的药方,中国图书市场存在问题远比美国复杂得多,目前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销售行情不错的纸质图书分为以下类:
一、让人爱不释手的优秀文学名著、学术性强的专业理论著作以及接近原作的画册、绘本等等,这些类型图书的消费者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都比较高,对精神财富的价值更为认同,对图书的装帧形式更为敏感,购买行为不是被要求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喜爱,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因而这类纸质图书会越来越精致,小众,成为高端精神消费品,其出版策略会与薄利、多销、普及化渐行渐远,而选择走高质、高价、个性化路线。
二、英语、计算机、乐器等教材教辅。这类实用性选题在纸质图书市场非常畅销,不同收入的人群都需要,读者购买是多半为了使用,而不是收藏,各个出版社之间竞争激烈,盗版风险大,同一个选题必须为满足不同购买力阶层的读者群出不同装帧形式的版本,与通俗读物不同的是这类书的读者通常会在拥有纸质图书的基础上,再下载一个电子版本配合使用,不要因为害怕影响纸质图书销售就不开发电子版本,他们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相反彼此会促进销售。
三、以组织者为目标市场的图书。如党组织、政府各种机构购买或指定下属从业人员购买的政治性、法律性图书以及中小学教材。比如中小学教材、“农村书屋”项目、《邓小平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等。这类图书的特点是品种少、印数大、装帧简单、成本低廉。电子书盗版书都不太影响销量。
从以上列举的畅销纸质图书类型可以看出高、中、低端都有需求,单纯靠精装化不足以让中国纸质图书市场焕发生机。原因主要有一下三点: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贫富差距巨大,百万(美元)富豪家庭数量为.2万户位居全球第三,迅速增长的富人群体在当下欧美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表现非常抢眼,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此外中国还拥有数量位居世界第二的1.28亿贫困人口,上、中、下阶层的绝对人口数量都很庞大,一边是增长中的白领精英而是需要市场提供精品图书,另一边还有很多贫困人口读书需要国家扶持帮助,纸质图书的整体质量必须照顾到这种层次差别。
其次,中国图书装帧印制质量普遍不高。且不说精装化,中国平装书能达到美国平装书的整体装帧水平就是巨大进步。人们一般对提升封面设计印制质量没有什么抵触,但要对内文纸张加大投入就舍不得了,其实越是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内文纸张的质量权重就越大,同样的版式印在55克普通胶版纸上和印在70克欧维斯纸张上的效果显著不同,前者如同用的确良布做西服一样,无论怎么变花样都不显档次,当定价一定的前提下宁可减少四周留白也要选用好纸。如果说纸张是西服面料,那么装订就是西服的作用西服的做工,装订质量是读者在反复使用中慢慢体会的,德国普通胶订书的书脊上刷一层像纸一样薄的胶,就能做到不掉页,打开书能摊平,我国即使是乐谱书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总要额外想办法固定翻开的书页。看不见的部分总是容易被轻视,一直以来,中国印刷厂装订车间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工人都是偏远地区找来的农民工,胶订价格一个印张不到5分钱,近一年来人力成本提高,印刷厂招不到装订工人,这种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才被迫引进装订机械,质量差距可想而知。
第三,中国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出版社针对某个选题制定营销策略时都要评估盗版的风险,如果把流行畅销选题做成高质高价的精装书,就等于白白帮盗版者进行图书研发,让出市场让山寨书占领。其实电子书不是出版业的毁灭者,就如同不能把MP3看作如今中国流行音乐衰落的罪魁祸首一样,必须像发达国家那样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有效控制盗版行为,否则无论纸质书的还是电子书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总之,中国纸质图书的出路与其说精装化不如分层化更确切。整体装帧质量从中低端为主提升到中高端为主。
笔者认为纸质图书会的更接近电影的发展轨迹,当电视以及电脑普及后,电影业也曾出现过危机,但它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善制作水平,转变为一种投入高,价格贵的精神产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承担较为昂贵的票价,选择到影院看电影。票房超亿元的影片频频出现,电影行业重现生机。
风物长宜放眼量,虽然电子书纸质图书在现阶段极大地影响纸质图书的销量,但也正好给纸质图书一个升级换代的契机,出版人只要坚定地以提升总体质量为目标不断努力,用内容到装帧都精益求精的纸质图书抓住现有的读者群,不断地强化阅读的快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国人文化素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愈加严格,更多的人们会把阅读和收藏纸质图书当作潮流和风尚,当小众变为大众,纸质图书的市场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