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优势学科分析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档规则

按照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排名百分位,分9档公布排位前70%的学科:前2%(或前2名)为A+档,2%~5%为A档(不含2%,下同),5%~10%为A-档,10%~20%为B+档,20%~30%为B档,30%~40%为B-档,40%~50%为C+档,50%~60%为C档,60%~70%为C-档。

二、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整体得分积分规则

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不进行具体的排名,因此参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的百分位排位将A+至B-的六档进行计分,详见下表。

三、武汉大学学科评估分析

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7大门类95个一级学科评价()中,武汉大学排名情况统计如下:

1、人文社科

具体分布情况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A+、法学A、哲学A-、理论经济学A-、中国语言文学A-、新闻传播学A-、中国史B+、世界史B+。

2、理学

具体分布情况为:

地球物理学A+、生物学A、数学A-、物理学A-、化学A-、地理学A-。

3、工学

具体分布情况为:

测绘科学与技术A+、软件工程A、水利工程A-。

4、医学

口腔医学B+。

5、管理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A+、公共管理A。

6、综合实力

四、武汉大学优势学科简介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马克思主义教研室,20世纪80年代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后在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发展,年7月,学校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学院学科实力雄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年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A+。学院还承担全校各层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学院是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武汉大学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拥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现代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是我国测绘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府,是全国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立足测绘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综合办学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设有国家信息化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对我国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和辐射性,被誉为“测绘教育之都”。

测绘学院由年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天文大地测量系和工程测量系发展而来,几经传承演变,先后易名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地学测量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年9月,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现有教职员工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千人计划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3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49人。近年来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已建成5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编著出版的一系列教材被全国相关高校广泛使用。

学院现有测绘工程、导航工程和地球物理学三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导航工程专业是年国家新批准招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A+,均为国家“工程”、“工程”重点建学科,下设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固体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工程硕士)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设有3个系(测绘工程系、导航工程系、地球物理系)、5个研究所(测量工程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研究所、空间定位与导航研究所),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系统(IGS)连续运行跟踪站、武汉大学海洋研究院、武汉大学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近些年来承担国家计划、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余项。

新世纪新阶段,学院以测绘学科基础理论与测绘新思维、卫星重力场探测及其应用、现代时空基准与全球垂直基准统一、导航与位置服务、工程测量与工程安全监测、地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空间碎片探测与预警、组网遥感对地观测与遥感动态监测、海洋测绘与海洋动力环境、移动测量与智能测量机器人、时空地理信息工程与智慧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学科发展重点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测绘科技与教学成果,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和测绘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信息管理教育与研究机构,其前身是美国学者韦棣华和中国第一位图书馆学留学生沈祖荣先生于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年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年建立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图书情报学院,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现有在职教师人。其中,教授27人(含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和高级职务研究人员40人,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进修、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和讲学的有25人,占全院教师总数的30%以上。学院现有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人,约占全院教师总数的60%。在职教师中,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育部距世纪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3人。湖北省优秀老师4人。先后有多位教师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优秀导师”等称号。

该院设有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6个本科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出版发行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等7个硕士和博士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与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合作建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图书馆学、情报学两个学科分别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年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全国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