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小问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单

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之前有位朋友留言,问怎么挑选书单、有哪些渠道了解。我一直没想好怎么回答,恰好最近看了一本《读书读书》,给自己不少灵感,那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买书”“藏书”的散文合集,由陈平原选编,收录了鲁迅、林语堂、王力、老舍等知名学者多篇文章。

序言就能看出此书颇费心思,从无数素材中选出几篇编著成册,不可谓不精细。翻阅完毕,确实解答自己许多疑惑。

对于朋友的提问,我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如何对书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如何选择?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有价值?

一、书的分类

世界上有数不尽的书,即使是最厉害的阅读者,也不可能全部看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读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你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像当头棒喝,我们轻松应对即可。

鲁迅先生把书分成两大类,一种需要正襟危坐看的书,一种是随便翻翻的书。我觉得以此来拆解即可。

第一类需要正襟危坐才能读下去的书,多与事业有关。

比如朋友做广告,就需要了解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按照需要摄入知识的迫切程度进行分类。比如学建筑的,那么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空间构成、建筑构造等这些书是非读不可的。想要了解历史,《资治通鉴》、《史记》,避不开;想了解文学,各类文学史、《文选》、《古文观止》等又必不可少。

这其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搭建知识体系。这是习得一门学问,或者说掌握一门手艺的基础,基础打牢固,后面融会贯通越简单。

东方望在《“书读完了”》一文中就提到,文化是有基础有系统的,有一些书是大部分书的基础,读了基础的书,才更能理解后人所写的书。比如,《红楼梦》是所有红学的基础,《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要记住基础要搭好。

第二类是随便翻翻,这种就毫无限制,随自己兴趣来。小时候无聊时连洗发水上的包装都拿来读。

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一下两种书的阅读时间分配。

我第一类书读得很少,基本是第二类书,所以长期以来,阅读的乐趣是找到了,但专业技能提升了多少,一直觉得心虚。

有时候有朋友问我书单推荐、或者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书籍,我都很难回答。一来我的书单太随意了,不一定与你适配,二来提问者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我更是无从谈起,连现成的搜索都做不到的。至于写作提升,还是交给那些上课的老师吧。

有朋友可能会问,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第一类怎么选。有个笨办法,就是从第二类开始,先随便读读。读的量上去了,你一统计分析,就会发现自己兴趣所在,之后再根据兴趣去找第一类书。

以我为例,年读了42本书,占比最多的分别是文学、建筑、心理学,这是无人强迫时产生的数据,就已经为我指明了方向。年,我要读的那些正襟危坐的书,也会从这几个分类进行选择。

好了,接下来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分类结束后如何选择,也就是书的来源。

二、书的来源

首先,第一类,需要正襟危坐的书去何处寻找来源。

世界上吃螃蟹的人多了,你看的书前人已经看过了,你要走的路前人也已经走过了。所以,最直接的方法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博众家之长。庆幸的是世界上愿意分享的人很多,也有大把书单可供查看。

拿到别人分享的书单以后,去豆瓣、搜索引擎上找找书的评分、目录、书评,心里就大概有数了。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直接去当当或者京东上查找这本书,在详情页上基本会有上述提到的信息。

如果你发现上面的内容空洞、乏味,你毫无兴趣,那基本可以考虑放弃。如果发现有点意思,评价不错,则可以考虑借阅或购买。

基本上豆瓣还算靠谱,但记得看评分人数,有些老板出版的书籍甚至作为教学任务刷分,所以,要擦亮眼睛。如果没有可参考的,你就从大学教程里提到的,最经典的读起。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盲目相信畅销书。冯至在《读书界的风尚》中也提过,书的宣传有时代性,报纸和杂志不会在一个法西斯国家推广宣传和平的书,也不会在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推荐一部哲理深刻的戏剧,一时畅销的书与真实的文艺作品是两回事,就像流行服装与美有时并不相干一样。

至于第二类书,来源相当随意。

一种是路过。因为楼下有个自助图书馆,散步时看两眼,看到感兴趣的书名就借了。以前去图书馆也这样,我就在外馆书架上晃悠,看到感兴趣的就借。

一种是书店老板的推送。朋友圈有几个书店老板,他们时不时会推出一些书,也是看到感兴趣的就买,或者刚好推出特价书,就买了。

一种是kindle里的书架。买了kindleunlimited的会员,每月会有一些限时好书,感兴趣就看。所以说,随便翻翻毫无限制,目光所及,合适就看了。

三、如何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学者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这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千人千面,重点在于你自己。毕竟值不值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

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道,读书讲究气质相近,要找到一位同调的先贤,作为老师。就好像苏东坡读《庄子》一样,气质相近,自会一见如故,乐此不疲,不断深入,由此学业大进。

叶灵凤在《重读之书》中也写到,读书是精神上的探险,即使他人推荐,对一本书的真实想法如何,也要真正读过才知道。

因此,一本书值不值得,只与你自己的感受有关,需要注意的,目前看来只有两点。

第一是时机。有些书名垂青史(经过历史检验自然是好书),但你当下读了就是没有感觉,不必觉得苦闷,可能是时候未到,过几年再来读就好了。

第二是看到长处。金克木在《谈读书与“格式塔”》中提到,读书可以把它当作老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之前有位老师讲过一个亲身经历,他看了一本豆瓣评分2分的书,看完之后没有一扔了之,而是从中获得创建自己部落的灵感,最后形成了文案圈,以此为基石,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因此,既然把书看完了,就多想想对自己好的一面。

以上就是对前面朋友问题的回答,不知满意否。

如果不满意的话,我也没什么办法。过段时间将《读书读书》中有趣的段落整理成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大家一起揣摩吧。

下次见。

END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

如果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