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知性美女主持人傅晓田年轻有为,近观世界风云曾是她的日常。高处不胜寒,她的一言一行难免处于聚光灯下。我最近就发现了一些不太严谨的地方,有的还造成了误会。
技术性地吃瓜,有时还挺有意思的。
1
她的抑郁
今年3月14日,傅晓田发帖说:“Mark一下:服药两个月纪念。上月这时候本想停药,效果很不好,伤害自己、影响家人。于是又坚持了一个月。明天再试试断药,希望成功……”
吃的是什么药呢?
她晒了照片,是Escitalopram,每天一粒。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药翻译成中文是“艾司西酞普兰”“依司他普仑”等,是治疗抑郁症的。
所以,她属于产后抑郁吗?
她是1月14日开始服药的,2月14日(又是情人节!)想停药,“效果不好”。这意思是“药的效果不好”还是“停药的效果不好”呢?她说得有点含糊,但结合前后文,应该是后面那个意思。
照她的说法,她计划3月15日再试试断药。到底断了没有,我们没看到后续报道。
我只是觉得,她如果没有征得医生同意就停药,是有点危险的。因为我听有所研究的朋友说过,抑郁症是器质性的病变,坚持服药比心理疏导更关键,此外,还要有家人的陪伴。
2
她的登山
今年3月12日,傅晓田转发了自己去年2月15日一条关于登山的帖子,并且说:“哈哈,谢谢提醒!是的呢,去年情人节这天就是登的宝宝天时登的山呢~也太巧了吧!……”
也不说是谁提醒了她什么事,考虑过吃瓜群众的感受吗?
这也就算了。关键是这句“去年情人节这天就是登的宝宝天时登的山”,有点拗口、费解。你读懂了吗?
我一开始以为她语无伦次,搞得句子不通顺。后来读了很多遍才明白。
但有的网友真没读懂,居然写文章分析说,她年情人节登山时,已经怀孕天了,所以她是年12月14日左右怀孕的。
咱先不说怀孕天登山是不是科学,就说说怀孕将近11个月才分娩是不是科学吧!
很多人都知道,她在今年3月4日发帖说“儿子天啦”。网友们早就据此推导过了:孩子的出生日期大概是年11月24日。
所以,“去年情人节这天就是登的宝宝天时登的山”这句,正解是:宝宝天时登的山,她在去年情人节也登过。
凡是造成阅读障碍的文字,都不够专业,不符合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
3
她的专业
说到专业,我也有点意见。
凤凰卫视对傅晓田的介绍里写道:“本科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及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位专业。”这个提法流传很广。
但是,你造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不对的。在我国的本科教育阶段,并没有这个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是硕士、博士专业,专业代码都是。同样代码的本科专业,名称就两个字:“英语”。
教育背景应该是傅晓田本人提供的信息。这就不严谨了,不符合我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
网上还有更不严谨的说法,说她获得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
这种说法有三个问题:除了搞错了专业名称,还搞错了学校名称,并且把专业名称和学位授予门类混淆了。
专业名称:“英语语言文学”应该是“英语”。
学校名称:年,也就是傅晓田入学那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已经改名为“北京语言大学”了。
学位门类:学位的名称里,用的是门类的名称。经济学既是专业名称,也是门类名称,所以“经济学学士”没问题。但“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是不存在的,英语专业属于文学类下面的外国语言文学类,获得的学位是“文学学士”。
4
她的“最美”
下面的事情,不一定是傅晓田的锅。
最近有篇旧文章突然火了,说她是“中国最美女主持”。我不想讨论这个封号是不是科学,只想简单点评一下那篇文章的写法:乍一看,华丽丽的;实际上,有点粗糙。
文章的开头很文艺。比如第一段:“剑桥的五月,阳光洒满院子,人们扔着飞盘欢声笑语。木质地板的讲堂,翠绿的树叶加上英式红茶,在图书馆的软躺椅上看一本精彩的小说。”
但我想问一下:是谁在图书馆看小说?是文章作者,还是剑桥学子?
第二段开头似乎给出了答案:“但在享受这些,之前可是数十载黑暗而阴冷的图书馆苦读。”
但是,我还想问一下:“但在享受这些,之前”里的那个逗号是怎么回事?难道不该放在“之前”的后面吗?
这样的文章,是缺校对人员吗?但我拖到文章末尾,发现有校对人员的名字。
那么我就想问一下:校对的时候,从头到尾认真读过一遍文章吗?
再看这句:“她淡淡的答到:我的教养,不允许我这么做。”
“淡淡的”应该是“淡淡地”。
还有这句:“两千年左右的凤凰卫视,正处在高光时刻。”
这么高大上的文章,不该用更正式的“年”吗?
再看看这里:
不会打间隔号,就用空格代替。
“毫不掩饰的”应该是“毫不掩饰地”。
最后看看这两段:
“开元”应该是“开园”。
“走”是多余的。
居然发明了“其她”这个词!应该是“其他”。
……
我写文章没什么文采,只有干货。所以我有时挺佩服那些有文采的人。
不过,堆砌辞藻、言过其实、错漏百出,也不符合我对好文章的期待。
所以,虽然那篇文章不算太长,只有多字,但我真读不下去,只好硬着头皮快速浏览了一下,在目光停留的少数几个地方揪出了上面提到的问题。
我愿意相信,那文章并没有什么幕后故事,只是掌握了流量密码:夸人就往死里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