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记者李沐子于瓅见习记者赵茜
《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满月了。
这款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钱丽文牵头开发的国内首个专门以数字化手段全面呈现越剧音韵体系的APP,它的出生与成长,不仅凝结着开发团队数年的心血,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为中国传统戏曲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传承与发扬,打了一个样。
那么,当传统戏曲遇到APP,这婉转迷人的“乡音”传承、创新与发展之路,到底会如何迈向未来?
当越剧“偶遇”APP
从原始的“落地唱书”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今天,既是前辈名家代代传授之功,也是无数专业教师、越剧学生和业余爱好者传承接续的成果。
最近,越剧也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全新体验:两位来自嵊州越剧之乡现就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的双胞胎姐妹登上《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舞台,让人们对这个发源于江南、温婉动人的灵动戏种有了新的认识。
而在舞台的背后,一些人则开始尝试借助数字化之变,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剧也在不断寻找传承发展的突破口,让越剧更好学、更易学,也让更多人参与到越剧的学习中来,看到越剧的魅力——一个月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钱丽文牵头开发的《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以下简称“越音易通”)刚刚上线,这并不是一款普通的软件,它浓缩了钱丽文长达24年的教学思考,历时5年开发完成,内部收录了近个根据越剧语音声、韵、调整理的常用汉字,当使用者遇到发音问题时,可以逐字、逐句听音学习,初学者也能在其中学习到关于各个流派的起源以及唱腔特点……以数字化手段全面呈现越剧音韵体系,开国内之先河。
“越音易通”用户界面
无论是唱尽人生离合的婉转越音,还是讴歌英雄与时代的铿锵天籁,字韵都是其中地基似的存在,只有字韵准了,行腔才能酣畅,表演风格才会从容动人,这也是钱丽文想要做成这个软件的原因,她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我们学越剧,首先要正音,不能拿普通话来唱,也不能拿家乡话来唱,基础知识这一块其实就是正音。虽然越剧的前辈们根据长期的舞台实践,为我们总结、概括、归纳出了一套完整的声、韵、调音韵体系,但各个不同地方的演出团体还是会有一些发音上的分歧,特别是遇到新剧本、新唱段时总会出现有些字不知该怎么念的情况。”
几乎每天,钱丽文都会收到来自学生、一线越剧演员和越剧爱好者们的提问,“钱老师,这个字到底该怎么念?”为此,钱丽文常为了确定某个字的准确音调,要重新去查阅资料,有时也会遇到不能及时回复的情况。
学生的困惑同样让钱丽文烦恼。年去美国旅行的途中,钱丽文收到一位马上要录制越剧节目的演员的发音求助信息,“由于时差原因,没能及时告诉她那个字的准确发音。”彼时,当钱丽文看着手里流畅英汉互译的翻译软件,突然灵光一现——如果越剧也有这样一个软件就好了,这样学生有需求就可以直接查询,不会存在时间被耽误的问题。
开发历程中的“酷夏与严寒”
要从“0”到“1”做出一款语音软件,面临着很多不可控的问题,钱丽文担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度打算放弃项目建设的申报。“当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老师和学生们的需求也非常强烈的,都觉得这个项目建设很有意义、很实用,鼓励我一定要做出来。”就这样,年不懂软件技术的钱丽文一边申报项目立项、一边整理资料,开始了漫长的软件开发建设期。
建设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有时确定一个字的标准化读音,钱丽文需要打无数个电话求证,还专程赴上海、绍兴、嵊州等地请教专家,忙得焦头烂额。白天要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钱丽文就利用晚上“开夜工”,一千八百多天没有一天中断,“字典内容需要不断完善。我如果那天没有做,就会觉得很不踏实。”为此,钱丽文还专门准备了一本笔记本,记录项目进程中的困惑与漏掉的字,以便与各个部门沟通。
不过,最难的还是“文字、拼音、声调、音频、软件内容与图书内容相一致等等的校对工作”以及和录音团队、软件团队的对接,越音易通上出现的每一个字,钱丽文都先要去录音公司录下来,然后要求软件开发公司把音频与字形相匹配。面对两波不懂越剧的人,钱丽文形容沟通过程是“痛苦”的,“第一次录音是在年,当时没有请专家去监棚把关,自己按平时上课的状态录掉了,听了录音公司发来的音频后觉得拿腔拿调太不太自然,且不同流派、不同角色的发音都会有细微不同。”钱丽文只能全部推翻重录,整整三个暑假,钱丽文记不清跑过多少次录音棚。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钱丽文受访者供图
当音频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录音发到软件公司又出现了“张冠李戴”的新问题,越剧音标声调与普通话存在差异,但是出于思维惯性,软件公司常常会用普通话的音调来匹配相应的字形,这种“错位”全部得靠钱丽文人工校对,一点点找出来,这一过程甚至持续到了软件上线后。
42年前,在刚刚开始越剧学习的钱丽文身上,就能看到这股子克服万难把事情完善到底的韧劲。那个时候,学习条件比较艰苦,别的小青年压马路、看电影,钱丽文就穿着长水袖,比着墙壁上的影子苦练动作,天很冷,霜很白,但是抵挡不住她对越剧的热爱。
多年来几经辗转,钱丽文呆过剧团、图书馆、学校,最终在越剧教学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即使已离开舞台,钱丽文仍然把当年练功的这股劲带到了日常工作中,满怀热情地推进越音易通的开发工作,她说:“越剧是我的挚爱,培养优秀的越剧接班人,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出力是我毕生的追求。”
经历了“酷夏与严寒”后,终于,年10月底,越音易通正式上线。
给戏曲插上“翅膀”
实际上,在具体应用层面,目前许多老前辈们表演的剧目,已经可以通过视频,被纪录并永久保存,未来这些都将成为珍贵的资料,供越剧学习者参考。
作为有着近70年深厚办学积淀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入选了国家高职“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这也是因为,他们正在数字化之路上快速转型——学校不仅多主体合作开发大师传戏、剧目解读、生产性实践教学案例库等课程教学资源,更深化了以“互联网+”课堂教学创新和新形态教材开发。据戏曲学院副院长周伟君介绍,学院完成了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越剧唱腔》教学资源库与共享共建平台建设项目结项验收,项目将优秀剧目流派唱腔以及教师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进行数字化整理,“还完成《越剧唱腔》《越剧舞台念白》新形态教材编写,《中国越剧唱腔》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越剧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推动网络时代越剧表演教学现代化转型,实现现代教育科技与传统戏曲教学有效融合,推进越剧艺术的传承。”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正在练功受访者供图
越音易通的上线,更是打破了越剧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浙艺戏曲学院的老师们已将越音易通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钱丽文说:“我们依然坚持‘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但有了越音易通后,学生们在课后练习的时候也有了‘数字化’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解答某个字的读音问题。”
现实中,老师确实不可能24小时带着学生,这个时候“数字化”老师可以很好地辅助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台湾地区,“爱越小站”年成立,梨园世家出生的陶卉担任站长至今。他们带着越剧走进学校、社区,从事越剧教学工作。“有了《越音易通》,有越剧发音疑问时,大家可以不用去求教老师,马上便可查询到正确的发音,很方便实用。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喜欢越剧,并知道越剧是很美的一种传统剧种。”
陶卉笑称,自己正在和越剧谈一场“黄昏恋”,“传承与传播越剧一样重要,做这件事情我是骄傲的,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值得更多人去学习,时代进步了让越剧插上了翅膀,可以飞到更远的地方。”
“爱越小站”合影受访者提供
现居加拿大的孟伟从14岁开始学习越剧,6年前创建越剧社团,由于社团的越剧爱好者们来自五湖四海,受不同地方语言的影响,大部分没有系统学习过越剧的咬字发音,有时候也会无法确定某个字要如何发音。当孟伟知道有越音易通这款软件后,特别惊喜,“用过它后,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上查询越剧的咬字发音,大家能更方便的学习和排戏了。”孟伟说,越音易通是海外戏迷的依靠,“它非常全面,有读音、拼音,包括声调,还有老师的泛读,特别方便实用。”
由此,越剧从业者和爱好者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开展越剧学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通过学习越剧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但越剧的传承与发展,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越音易通的成型之路,从某种表现上,也和当下越剧的传承发展有着类似的境况。
现实问题亟待数字化改革尝试
前不久,天目新闻记者走进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小剧场后台,身着越剧戏服的学生正拍粉定妆,涂上胭脂,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登台前最后的准备。
圆润透彻的音调伴着音乐在舞台上徐徐响起,“我是一片真心吐出来,我叫你比作鸳鸯成双对……”
唱到动情处,似柔似锵,水袖随之飘舞,碎步韵律而动。这曲《梁祝》经典剧目片段在学生的演绎下,有着不同于专业表演艺术家们的稚嫩和青涩。演出结束,台下爆发出阵阵掌声。
但在台下,声腔课老师傅铃斌忍不住精益求精,“好几个地方唱错了。”
在傅铃斌看来,“唱”是越剧表演的基础,“唱不行就会很糟糕。”因此“唱”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学生们首要学习的课程。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教学彩排于瓅摄
纵观百年越剧发展史,所有优秀的越剧表演艺术家都是从学生成长而来。回访越剧发源地,长袖善舞、唱腔优美的青春脸庞在这里打磨技艺,这些学生中,或许有明日越剧舞台上的新星,也或许有未来从事越剧传承的教学者。
作为非遗传统戏曲艺术的越剧,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当下仍坚持“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不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而是究其地域、流派等原因所致——学生拿着同一个字,问不同流派的老师,发音都有可能不同;有时同一个剧目,老先生不同时期表演,一些字词发音和声调都会不同。因此钱江南认为,对于专业越剧学习,“口传心授”是必须的,尤其是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很难用数字化替代,因为越剧人物的塑造是灵活可变通的。
在当下,这份“口传心授”并不止于越剧,并且,这显然不能完全满足包括越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很多现实问题,依旧显而易见。
比如,钱江南和傅铃斌都明显感到招生的不易,“每当我们去学校挑选学生时,我们看中的孩子都比较全能,真正遇到身体素质好又喜爱越剧,并想往这条路上发展的孩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傅铃斌常常需要向学生家长介绍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但家长们仍心存犹疑。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教学彩排现场于瓅摄
“越剧起源于嵊州,但当我们走进嵊州的中学才发现,嵊州的孩子们竟然对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并不了解。”来自越剧故乡嵊州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越剧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越剧金派传人裘锦媛在近年来一直坚持到中小学做公益讲座,在学校和孩子们交流后,她发现孩子们印象里的越剧以及对越剧的理解,依旧停留在“这是爷爷奶奶辈喜爱哼唱的传统戏曲”,“对于现代越剧的知晓程度很有限,可以说现在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同样紧迫的是师资力量,在这里,钱江南虽然坚持“小而精”的教学模式,但要做到这点,目前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配比基本为1:10,师资力量仍显不足,“最好的情况是一对一。”
除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外,戏曲表演样式和传播方式以及越剧教学与表演实践脱节的问题,也被钱江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