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会客厅第四期以阅评护航持续的高质量

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丁以绣(左一)

对谈嘉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刘国辉(左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右二)

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郑俊斌(右一)

展馆的中央,一扇一人多高的屏风卓然静立,宛如一卷展开的竹简。黄色的竹简上,书写着《论语》中的名句,刻画着新学堂上课的场景。展馆四壁陈列的余种中小学教科书,在无言地诉说着百年间教科书的变迁与发展。

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所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展馆。11月1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创办的访谈类融媒体节目《总编辑会客厅》在这里录制。本次访谈为《聚焦高质量出版系列》的第四期,主题为“加强出版阅评”。

围绕这个主题,主持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丁以绣与3位嘉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刘国辉、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郭戈、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郑俊斌,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加强出版阅评非常必要

主持人:大家对出版审读这个提法比较熟悉,对出版阅评的提法会觉得比较新鲜。对于图书出版来说,前面已经进行了严格的“三审三校”,还要增加出版阅评环节,有必要吗?作用体现在哪里?

刘国辉:出版阅评制度,是在选题论证制度、“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之后,增加了阅评制度。对于出版阅评制度,我总的看法是:有必要,有难度,明责任,重机制,贵坚持。

具体来说,出版阅评的作用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强导向。通过贯彻阅评制度,可以推动出版单位围绕党的方针路线来做出版工作,弘扬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是推精品。出版不同于新闻,新闻强调时效性,出版则注重文化积累。一部优秀作品、一部传世之作通常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产生,阅评制度可以引导作者、编辑和出版社推出精品。

三是杜平庸。现在我国一年出版50万种图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复出版,离文化传承、文化积累这个标准还差得太远。这几年主管部门压缩图书品种,我觉得非常好,这样从总量上控制,可以推动产生更多精品,把平庸作品压缩到最少。我认为通过阅评,可以起到杜绝、减少平庸作品的作用。

四是育队伍。阅评制度有助于编辑队伍的培育。许多编辑尤其是刚进入出版行业的年轻编辑,在如何做好出版工作上还需要学习、探讨、提高。通过阅评制度,可以让编辑明白什么是一个编辑该追求的,选题应该从哪些角度着眼,图书要达到怎样的质量,如何在跟作者交流中释放编辑的光芒等,从而提升编辑的水平,打造出一支优质的编辑队伍。

郭戈:阅评对出版工作很重要。我们既要落实好出版选题论证制度和“三审三校”制度,又要做好出版阅评工作。阅评作为图书出版的一种检验、反馈、服务和监督手段,既是加强出版管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促进出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出版社进一步做好选题、提高图书质量的有效举措。

建立健全出版阅评工作机制,我认为这是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对整个出版工作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它系统落实了从出版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到地方出版管理部门和中央出版管理机构的多层级意识形态责任体系,对提升出版物质量水平、掌握全行业出版动态、加强出版导向管理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

人教社是教育专业出版社,以出版中小学教材和一般教育图书为主业。尤其是教科书,是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青少年学生每天都会用教材,这是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对其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教材里的一句话、一幅图、一个字,以至于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教材的质量应该说是要求非常之高,所以在这方面加强阅评工作、促进教材质量的提高,对我们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郑俊斌:就像刘社长和郭总编辑提到的,出版阅评确实非常必要。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出版局近年来在出版阅评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尝到了一些甜头。对出版主管部门来说,出版阅评制度对于打磨精品、把好关口、研判趋势、及时纠偏等具有重要作用。

打磨精品,是指专家在审读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在论证研究后用于图书出版前的完善提高,不断打磨、持续优化,真正起到精益求精出精品的目的。比如说,对于去年申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与茅盾文学奖的图书,我们在出版前、出版后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审读和阅评工作,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再返回修改打磨,确保了出版品质。后来北京市两部图书摘得“五个一工程”奖,一部图书荣获茅盾文学奖,非常难得。

把好关口,审读、阅评是对图书内容导向和作品格调、品位和基调把关的重要一环。这两年按中央要求压数量、控规模,书号在压缩状态。我们在管理中也发现,这个举措非常好,有助于挤掉一些有水分的作品,有利于出版单位提高打造精品的意识。

研判趋势,我们建立了阅评队伍,从选题论证到重点图书的精读再到市场巡查全链条覆盖,在此过程中可以分析图书市场的状态和趋势,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便于做好提早引导应对、跟踪督查。

及时纠偏,审读阅评可以发现内容导向上的问题、整体出版方向上的偏差,甚至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叫停,及时处理。

阅评工作需要各方合力

主持人:阅评主体是不同的,如出版主管部门、出版集团、出版社都要承担阅评责任。各主体应该如何建立和完善出版阅评制度?有哪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

刘国辉:纸质出版阅评有难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要有时间,我们一年出版50万种书,怎么阅,需要思量。二是评要有识见,就是要有见识,没有见识就评不好。更不要说海量的网络出版,更加之难。因此,我个人理解出版阅评工作应该从两方面来完善。

第一,完善制度。要明确出版社、集团、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层面的职责,明确出版主管部门、出版集团、出版社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主体责任,做到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导,最终责任到机构、到每个人。这样形成有机的网,能够坚持这个制度,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落到实处。出版有自身的规律,制度落实需要配套机制和长久规划。阅评人力的安排、书号的管理和分配、编辑的工作量的考量、各个环节的顺畅沟通和反馈、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杜绝等,要长远谋划,稳扎稳打,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郭戈:出版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阅评工作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成立图书阅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和组织实施图书阅评工作,落实主体责任、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二是根据教材和图书编辑出版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阅评。三是结合现有图书质量保障机制,按照出版流程,实行从选题、过程稿、拟付型样到成书的分级阅评。四是明确重点阅评对象及方向,细化阅评原则及流程,确立发现问题处理流程。五是与上级单位阅评机构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按要求上报阅评报告,接收反馈意见。

出版单位在开展阅评工作的过程中,一是要处理好与现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的关系,内容不矛盾,要求不模糊,细化流程,保证可操作性;二是要重视社内与社外阅评专家队伍的建设,做好政治把关和专业把关;三是要注意传达、定期汇总和反馈上级单位的阅评结果,切实用来指导本单位工作。

专业化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基础。人教社一直以出版教科书、教材和一般教育图书为主,专事教育出版。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人教社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队伍“三结合”(由教育部组织学科专家、一线名师和专业编辑共同完成),注重编研结合,实施多审多校,这些都为确保教材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说,所有教材在成书过程中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

教材编好后还有试教试用环节,我们会拿到部分地区中小学听取师生的意见,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评制度。此外,人教社还会聘请社外专家对教材进行审读,等等。所有这些环节都是为了确保教科书不出一丝一毫差错。

就以王道俊教授领衔主编的全国高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教育学》为例,这本书年出版,至今已修订了7次,老先生从50岁一直改到90岁。每次修订我们都组织专家认真研读教材、吸收各方阅评意见。如今到第7版,已累计发行多万册,成为经典的师范教材。

郑俊斌:北京市在出版阅评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抓五项工作。

一是抓阅评体系。我们形成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阅评的完整链条:管理部门有阅评制度,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进行阅评,在图书市场进行阅评,通过举办活动阅评,在实体书店阅评。不管是图书出版还是网络出版,我们都有一套阅评制度。

二是抓相关保障。我们每年设有专门的资金给出版审读做经费保障,包括日常审读和出版园区审读经费。其中,中国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对园区内30多家民营企业出版的图书也进行严格的审读工作。

三是抓阅评队伍。我们建立起包括主管部门、业务专家、出版专家、相关媒体与普通读者在内的审读阅评队伍。队伍建设也分层次:我们在甜水园图书市场有专门的阅评队伍,专题专项阅评队伍主要由专家学者组成,另外还有针对项目库的阅评队伍。

四是抓结果应用。经分析研判后,单个出版物的评审结果直接影响出版过程;专题出版的分析结果形成报告作为下一步工作参考,或市级调控方向;一家出版单位的评审结果直接与社会效益考评体系挂钩,与书号分配挂钩。

五是抓信息沟通。我们会不定期开通气会,通报上级部门的意见和我们自己的阅评成果。

此外,数字出版也是我们出版阅评的重点领域。北京市是全国较早开始在网络文学领域开展阅评工作的省市,制定《网络文学阅评工作实施办法(试行)》,每月对22家重点网站进行审读,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形成阅评报告。游戏出版审读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审读要求,专家提出审读意见。

将审读、阅评贯穿出版全过程

主持人:出版阅评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阅评对象和阅评方式,如有出版前的审读和出版后的审读,有对年度选题、重大选题、重要出版项目的论证审核,有对新书新刊的审读,有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作品的把关。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做好各类阅评。

刘国辉:百科社主要是做好两方面阅评。一方面是出书以后的阅评,出书以后,每年由总编室牵头请社内和社外专家,对我们认为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图书,包括导向问题、质量问题等,或者值得大力弘扬的作品,进行评审,从中发现问题,同时选出优秀作品,向上边推荐。我们每年年底有一个声势浩大的阅评会,好的评优评奖,不好的会公布名单。

另一方面,根据百科全书的特点,有些阅评是放在了出版之前。百科全书出一版不容易,有些词条,没等出书的时候,我们就要把阅评放在前期。针对词条的审读阅评工作,我们建立了较完备的项目审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大三审”机制,即在出版社完成“三审”的基础上,增加中国出版集团“四审”环节。二是重点词条送相关部委专项审读。三是组建维护专家外审团队,建立专家把关机制。四是重点词条的校对制度。重点条目在完成本社校对的基础上,送人民出版社校对,加强把关。五是更新审核机制。对于已发布词条,依靠专家,及时审核,及时更新。通过以上措施,严格流程控制,保证导向和内容的正确性。

郭戈:今天我想结合人教社的主业,重点谈谈中小学教材的阅评工作。那么,中小学教材的阅评与一般图书的阅评有何不同呢?

第一,国家实行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出版前即经过多层级审核和阅评。以高中统编三科教材为例,从年启动编写到年高一起始年级投入使用,两年多时间,从编写大纲开始到最后审定出版,历经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的编写指导、初审、复审、复核和出版稿审核,等等,总计十几次审核,而每次审核都是个人审读与集体审读相结合;编写期间还向百名特教教师、民进中央推荐教师等征求审读意见,通过试教试用吸收来自教学一线的使用意见,编写组更要通过多轮审校、句读等完成自我审核与阅评,印前再请社外专家进行最后把关。阅评多少次,就修改多少次,往往经过几十次的锤炼,一本教材才会审定出版,到达广大师生的手中。

第二,“出版之日即修订之日”,教材出版后即进入最广泛的公众阅评视野,即刻面临适切性考验,准备下一次的修订完善。没有哪一本图书会像教材一样,与读者和批评者的距离如此之近,受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