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作为国内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并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国内出版行业主要由出版、印刷、发行三大板块组成,同时行业大部分组织和企业性质都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等出版社,如何通过集团化、集约化国企改革去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并同时提高国有资本活力的问题摆在国内出版人的一道难题。
年国家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国内出版行业共有21家单位开展前期试点改革,为全国大范围开展出版行业国企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上海最早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出版传媒集团——世纪出版集团,拉开了上海出版行业国有资产的国企化改革的序幕,上海市这些出版集团从诞生到稳步发展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
目前,出版行业正处于全面开展国企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基于此,本研究为以上海成立多家出版集团的改革发展为例,简析新时代出版集团建立和完善公司管理结构从而促进企业自身开展文化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发展,进而探索立足于上海的出版行业运营管理体制机制。
一、上海出版集团改革的情况简析
(一)上海出版集团的基本情况与基本特征
上海市的出版行业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已正式组建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印刷集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印刷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等出版集团进行行业全方位布局,涉及书、报、刊三种媒体和出版、印刷、发行三个领域。在集团的组建方式及发展模式上呈现以下基本特征:
1.业务分工专业化
上海出版集团综合布局的集团化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建编、印、发全流程,科、工、贸一体化大而全的综合性集团布局,而是侧重于建设出版、印刷、发行三大模块的专业化集团,这种专业化集团成立可以避免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可以促进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充分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2.组建方式多样化
上海市全面布局出版行业集团,成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等,其公司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组建方式是不同,主要包含两种情况,分别为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其他国企下设出版社的三种模式。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典型的总公司与分公司的模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年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家试点出版集团,集团为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性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集团立足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所属部门和参与投资的单位分成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三个方面,整个集团核心层为一个独立法人,成为非法人的经营单位,实行总编辑负责制。
上海报业集团是典型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模式,上海报业集团的前身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其初始单位于年10正式组建的,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集团行政班子由社长、副社长和总经理构成,集团事务由社长负责,集团新闻宣传等工作由副社长负责,经营管理工作由总经理负责,明确了“经营与管理分开”和“统一管理、分类经营”的基本原则,对集团下设经营部门从母体剥离成立独立法人公司。上海报业集团的“分灶吃饭”转型发展机制是集团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逐步适应市场的经营机制,以促进企业与市场的无缝接轨。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是典型的非行业国企下设出版单位的模式,中国中福会出版社隶属于中国福利会,中福会出版社致力于打造集少儿图书出版、幼儿报刊出版、校外教育培训、书刊阅读推广等全方位知识服务于一体的优秀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社一直秉承宋庆龄同志“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思想理念,坚持中国原创,创建“儿童时代图画书原创绘本中心”,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等殊荣,原创绘本系列版权陆续输出到欧美主流市场。
3.资金来源多元化
国企改革历来的难点是企业资金筹措与股份划分,国企集团化改革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会导致企业发展的不良影响的。上海在组建出版集团即出版行业集团化改革之时,广泛吸纳资金,进行资金多元化的改革即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设探索。
(二)上海市出版行业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型经营的必要性
我国出版集团化得形式有三种,一是区域性编印发一体的出版集团,主要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出版集团,由政府主导的区域性出版集团,如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四川文轩出版集团;二是以出版为主、横向联合建立书报刊电子音像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高教出版集团;三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壮大自我实力形成出版集团,如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前两者出版集团组建方式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情况,但是因为自身的排他性导致集团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根据经济发展要求也有不可否认其的合理性。其合理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其一,近些年受到海外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的国内销售压力,同时受到国内批发市场的不景气压力,多个出版社自主联合或者是地方政府主办集团化改革,谋求市场占有率最大化;
其二,便于统一管理、专业化生产服务。出版集团集编印发唯一体或者专业化出版,可以杜绝资源的浪费和交易成本的不必要提高等情况的发生;
其三,便于扩大影响力与上市。企业综合化服务的提供可以促进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意识与。
(三)上海市出版行业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型经营的可行性
出版产业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象征,是以“软实力”为支撑的国际竞争的重要体现。随着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虽然说现在出版业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其在规模、质量、格局以及对产权保护的缺失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大而不强。若出版集团的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型经营能成为行业的风向标,那么对其他行业的市场化、规模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说,“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纲要》中,将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加以鼓励扶持,并且鼓励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并重。在这样一个政策支持的大前提下,为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背景依靠。但是由于组建中国出版集团的各个成员单位成立的时间不同,所依靠的文化背景、文化战略、企业文化也都不同,会出现相互冲突或抵触的现象,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跨越这一个阻碍集团公司凝聚力的鸿沟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创新层面上来说,21世纪的社会是概念经济与创新经济并存的社会,单个企业进行科技的研发创新对经济的要求高,通过集团化的经营后可以多个企业同时进行创新思路的碰撞,在研发出版产业新技术时也可以分工合作,提升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开发成功之后在各成员单位之中试用,之后再通过集团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或者成员单位自身所针对的受众不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划方案,使产品得到推广。但是这个层面对企业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所以在企业发展其他从属业务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原有的强势图书发行类别投入更大的精力,深化专业化技术水平。
再者,从管理层面上来说,任何集团公司要实现对子公司的管控,又要做好协同与服务是比较困难的。盲目地搞多元化经营,一味地扩张规模会导致财务结构恶化、经营决策不集中、没有主力产业的问题。比如在出版产业中,有些集团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董事会成员和经营管理阶层高度重合,使董事会形同虚设,无法达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公平、公正机制,也无法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权责失衡比较明显。
最后,出版产业的集团化可以积累一定的资本,对项目的外延有着重大的作用。例如西方的出版都是集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等于一身而形成的大规模的媒介集团,而我国目前的出版集团主营业务还停留在书刊等传统业务上。版权贸易的发展,也使图书变成其他形态来进行消费。例如把小说制作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以多种形式“轰炸”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二、上海市出版行业国企管理改革的现状
(一)上海市出版行业国企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
上海出版行业集团化改革的浪潮突破了即有的出版业地区市场布局,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版权并做好产品外销的同时,有效的扩大了上海市出版物市场的销售量,产生了《巧虎》类儿童书籍,并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
坚持政企分开,提高服务职能。国内的出版行业作为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行业,出版行业国企中出版单位、发行单位和大部分印刷单位都是政府的附属物,属于政府管控单位,初始集团化建设中,出版行业是政企合一的。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作为中国福利会下设的出版单位,在国企化改革初就理顺了政府管理单位与出版单位的关系和职能变化,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强化自身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同时强化政府的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催生新业务形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新的出版集团成立后在寻求新的发展的过程中,积极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连锁经营、现代物流、超级书店、电子商务、网络化、数字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打造在中国出版业事实上都是出版集团建设的伴生产物。
改革原有运行体制,确保国有资产增值。在组建集团的过程中,各出版集团均通过改革原有的体制,在国资授权经营、企业运行、组织人事、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出版单位更具有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实现了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近年来成立的出版集团均通过改革大大释放了出版生产力,不少集团的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上海出版集团改革过程中的现实不足
上海出版集团改革以来,在弘扬主旋律,承担国家大型文化出版项目和主题出版、专业出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出版业新情况新形势的冲击下也存在着一些现实不足。出版产值、规模、市场占有率徘徊不前,人均生产效率不高,员工收入增长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趋势,一些领军人才、骨干队伍流失等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方面,由于业务重组力度不够,出版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规模经济效益难以体现。
到目前为止,这些出版集团尚未彻底实现从物理结合向融为一体的转变,资产运营的扩大存在数量积累的现象,而没有根本性的业务整合,原来的初级特征和粗放经营的色彩也并没有完全褪去。虽然如世纪出版集团等在发行、物流、财务等公共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进展,但围绕着出版生产线对出版社的结构进行调整力度不足,在专业出版如数字化网络编辑业务平台的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发行平台和分销网络的搭建以及相应的电子商务拓展等方面资源投入不足,这就难以实现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所要求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方面,尚未完全脱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窠臼。这种体制虽然并不影响出版单位的一般市场运作和经营,但在国有资产经营授权上有限制,资本运作和并购开展不够灵活,企业的治理结构、运行模式和机制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风险。
三、上海市出版行业国企改革体制机制运营优化途径
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是政府在产权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提高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标,以资产占有者与使用者为对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出版行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探索适合当前出版业发展趋势的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途径至关重要。结合上海出版业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集团化改革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在以管资本为主的前提下,出版行业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优化的途径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促进出版资源合理配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出版企业为主体,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国有文化资本布局,鼓励国有出版企业进行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增强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遵循市场规律是基于出版物、出版业和中国出版业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出版物是一种商品,尽管是一种包含意识形态的商品,也必须经过市场交换和消费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与销售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由出版事业到出版产业的转型,实质上是出版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作为产业,出版企业的公司化、市场化、资本化、股份化、国际化要求等伴随而来,不断深化的资本、融资、产权和股权的改革逐渐改善着出版市场的竞争环境。
当前出版业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实质上是要解放出版生产力,即解放束缚出版企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运用市场规则改造和重塑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唯一的路径是政府退出经营,加强宏观调控。出版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出版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经营企业。市场规则是一个系统,具有丰富的承载形式和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可以归纳为两大块,即制度性市场规则和运行性市场规则。所谓制度性市场规则,也称为体制性市场规则,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它大致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产权规则、市场要素规则、市场理念规则和市场法制规则。
运行性市场规则,是国家运用市场运动的内在规律制定的市场行为规范,包括进入市场的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总体上也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解决市场争端规则。通过上述各种制度性市场规则和运行性市场规则的共同构造,就能够为我国出版企业的行为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选择框架:出版企业和出版人的角色规定、行为规定、度量标准和奖惩措施。在这个标准市场行为选择框架内,出版企业与出版人是自由的、理性的,出版市场运行秩序是有序、稳定和富有效率的,实现出版行业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管理体制的优化。
(二)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完善国有资本布局,确保出版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首先要控制体制转型期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产权制度改革、出版企业转制阶段最容易发生企业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包含有形资产流失(如担保性流失、改制性流失、经营性流失、分配性流失、投资性流失)和无形资产流失(如人才的流失、知识产权流失、营销渠道流失)。出版企业资产是国有文化资产,因此,研究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具有紧迫性。减少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构建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
构建路径主要包括:(1)提高国有资产运作效率,促进国有资产形态、结构的优化。国有资本可从印刷、零售、批发、配送等行业退出,而以政策引导和资本控股的形式参与,鼓励其他社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
(2)为书业企业改制服务。改革过程中新成立的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控股公司不是一般性的书业企业,它掌握着巨额的国有文化资产,它代表国家行使国有文化资产所有权,并以国有股股东的身份对其所控股的公司行使股东权利,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产权关系,不存在上下级之间行政隶属关系。其二,加强国有股权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文化资产形态不再是实物形态,而是价值形态,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形式将是股权管理。
随着国有资产资本化进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要从国有出版企业变为国有文化股权,通过调整国有企业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中的比重,做到相对集中,即集中到上游企业、高端企业、基础设施、大型企业。只有对国有文化股权进行成功经营,使国有资本形成规模经济,整合其他社会资本,抵御国际资本的冲击,才能真正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三,国有资本进入相对优势的出版产业领域。国有资本应当进入最需要发挥作用的出版行业和领域,使有限的国有经济资源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加强国有资本对出版优良资产的控制力,主要包括对名牌社、名牌店、名牌网络、名牌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增值;二是利用其他国有资本进入这些相对优势出版企业,使之做大做强。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这些企业的核心战略。
(三)明晰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监管清单,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统一监管体系
我国政府在出版业中的主要角色是为出版业改革提供公共政策与服务。当前,出版业最急需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与服务是:政府部门要对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全局提出一个总体方案和总的协调监管机制。这就要求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在明确出资人的职责定位与监管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监管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健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规范监管制度,制定出版企业国有文化资产基础管理条例,提高监管效率,从而推动对出版业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由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和国有出版企业协调一致,着重解决好政企不分、监管覆盖不完整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协调改制单位的出资主体拟定和完善改制方案;组织实施清产核资;组织实施股权架构、产权关系调整;与工商、税务、国资委等部门协调,解决工商变更登记、权证变更登记、免税政策的落实。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的责任体系建设,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安全。要以预算管理为核心,通过签订授权经营和授权管理责任书,明确国有文化资产运营机构的责任目标。严格国有文化资产运营机构年度预算(计划)审核;针对影响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的重大事项,通过制定规范、加强统计核查、处理典型案例等方式,规范国有文化资产运营机构的经营行为;层层落实国有文化资产运营责任制,特别要落实各级国有文化资产运营机构对外投资单位的资本运营安全和增值保值责任。
同时,要规范国有文化资产运营机构的财务制度和核算方法,落实统计核算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建立重大的经济损失、重大的投融资行为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报告制度,以及建立重大的资产购置、处置、报废、重大的基建项目、组织活动等重要事项报告制度。
集团化发展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出版集团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应运而生,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和资源分配,加大了各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减少了内部人员的竞争,抵抗住了出版国际化对我国出版业的压力,从而巩固了中国出版市场原有的地位。
在组建出版集团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来一元化的投资主体,在激励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机制,也积极进行数字化的改革。这些改革策略为上海出版集团公司塑造了统一的品牌形象;除了为读者提供线上、线下阅读之外,还原创自选出版平台、邀请专栏作家为读者评书荐书等,以丰富自身的营销活动;在大佳书城中推出电子书、首创社交型电子书,为读者推荐相关的周边信息,包括书评、访谈视频、社区中的实时信息与评论等,完善产品的推广渠道。
然而,我国出版发行集团建立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区域式、政企合一等问题,真正的跨行业、跨部门甚至跨国的集团公司的建立还需要一段时间。虽然说问题诸多、困难重重,但是集团公司的改革和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的,著名的皮尔森集团一开始并不是做出版产业的,而是做建筑业,后来收购了一些出版社才变成国际媒介巨头,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一百多年。中国出版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