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让我观看蒲公英的这个视频,并至少从三个方面来讲述自己对该视频的理解。
02:13我看了几次,想了半天,只看到了以下几点:1自助者天助;2坚持到底,永不放弃;3认清环境,尽早做决定;4树挪死,人挪活;5一个人的见识,努力,会让后代得到更好的生活、成长环境;6格局,见识很重要。
发给老师后,他说我的观点很多是重复的,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看到的都是很直观地表现出来的那部分。他给我打了个样引导我继续思考。
”除了你说的这些,还有其他的角度。同样的两花圃,但是一个有水浇灌一个没有。说明是管理员的疏忽造成的。
这是往前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这个角度,你就可以写:如果管理者不能用心经营自己的用户环境,那他的用户要么就此消失,要么另寻他路。“
老师建议我跳出来看,不要被看到的东西局限住。要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就永远有新的东西写了。
老师之前也提示过:说我老师当久了,写东西显得刻板。他的这一引导,让我想起之前因为大儿子的行为问题,我请教过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医生。
当医生知道我是小学老师后,立刻提醒我总结自己的思维沟通方式,建议我在工作和养育孩子的时候要自我觉知,要避开固定的认知的危害。
初听到医生的建议,我挺难接受的:自己18年来用作谋生的专业,竟变成需要警惕的危害,这很让我诧异。不过,在往后的日子里,我都谨记医生的提醒,不断反思。
自从有了这方面的部分意识后,我才发现我对任何事物,书籍的理解都受原有认知的影响和局限。简单说就是自以为是。但随着接触的东西多了,自己也有意识努力去改变,视野也慢慢得到拓宽。
老师还说:深耕一个领域,确实没错。但是时间越长局限越大,只看自己领域的书,到最后都成了“文学裁缝”。因此视野要开阔就不能只读一个类型的书。
确实如此,当我把视频发给我同学看,因为她从事的行业和生活阅历跟我不一样,她看到的东西跟我也完全不同,以下是她看到的:
1面对前辈、父母,我们没什么可抱怨的,他们已经竭尽全力;2.客观环境:无法改变时,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3.花圃管理员:如何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其花团锦族;4.在原地枯死的蒲公英:警示的意义是什么?5.勇敢跨出去的蒲公英:不给自己设限,生命会有什么不同?生命的意义、责任是什么?6.新长出来的蒲公英:在安逸的环境中,他的生命觉醒之路是什么?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相结合又可以带来什么启迪?
很显然,她比我开阔太多了。看完她的回复,我不禁回想起这些年我读过的不同领域的书,确实也从不同的方面拓展了我的认知。
比如,我通过读教育教学类的书,如《教学勇气》《奶蜜盐》等,学到工作上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指导;读工具类的书,如《干法》让我知道做事的成功之道;心理学类的书如《长不大的父母》《过犹不及》等,让我知道每一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读小说,让我通过阅读体会到人间冷暖,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文字的力量。
不同类型的书能帮助我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进而让我有比过去更全面的认知。我相信,一个人若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全,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才可能更具说服力。
感谢老师又给我上了一节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