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书籍人文类

乌鲁木齐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484869.html
                            

年底,五集人文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在B站播出后获得好评如潮,豆瓣更是打出9.1的高分。这部纪录片围绕编辑、译者等与书籍出版相关的人物故事展开,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时隔两年,由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播出后反响更甚。纪录片中译者、漫画家、创作者的故事,以新鲜有趣的视角重新点燃了观众对于书的热爱。

小河传媒

,赞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定档预告片

近年来,与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快的节奏相反,纪录片选择将镜头对准了慢生活,与书籍强关联的纪录片诸如《书迷》《但是还有书籍》《书房里的世界观》《古籍里的中国》上线后,都带给观众似乎焕然一新却又深埋已久的感悟。许多观众都评论,想不到我会被一部讲书的纪录片感动哭了。作为其中四部的操刀人,总导演罗颖鸾对于书籍题材纪录片可谓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本期“每周荐片”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采访了罗颖鸾导演,听她揭秘这部出圈作品的成功密码。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总导演罗颖鸾

问:请您介绍一下《但是还有书籍》系列纪录片的缘起吗?

罗颖鸾:《但是还有书籍》是我们自发想做的片子,纪录片的另一位总导演叶深非常喜欢淘二手书,就有了创作《书迷》的想法,希望拍摄那些喜欢逛书市,淘古书,收藏书籍的一群人。后来B站找到我们团队想要合作,我们也想延续书籍主题,就一拍即合。

问:“书籍”题材即可专业性也可生活化,例如片中拍摄的沈燮元老师是古籍版本目录学的大家,但古籍版本目录学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制作时您是怎么把握专业性和故事性的平衡?

罗颖鸾:我们会在保证故事性的前提下,做到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输出。做书籍这个题材需要扎实的前期工作。书籍相关的专业知识我们会去请教这个领域里的一些专业人士,沈燮元老师就是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给我们推荐的拍摄人选。俞老师当时跟我们说,96岁的沈老依然思维敏捷,走路爬楼梯都很利索,我们沟通拍摄时也发现沈老果然是个“宝藏古籍大佬”。

△98岁的沈燮元老师每日准时乘公交去南京图书馆工作

制作纪录片我认为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考虑如果片子这么讲观众到底听不听得懂。沈燮元老师这一集里我们会适当删减一些比较晦涩的内容,让片子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但也不是特别有距离感。我们会把片子先给一些不熟悉相关知识的朋友和导演看,跟他们讨论是否在某些方面没有说清楚,再进行一些调整。

△喝小酒时友人问沈燮元老师谁在拍摄他,他答曰:“就叫噼哩噼哩嘛”

我们也会要求导演看大量的书,把功课给做足,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与被采访对象对话,包括在后期不管是撰稿,还是讲述他们的故事时,相关的知识储备都很重要。只有足够了解这个人的专业后,你才可能会去深入浅出地进行他们专业背景上的介绍,还有他们的故事的讲述。

问:人们一般会有一种印象,认为做文本工作的人都比较社恐。但我们发现节目对每个人物的探索都很深入,甚至进入了他们的住宅这种相对私人的空间,如何打开内向的受访者,您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吗?

罗颖鸾:我觉得这部片子里拍摄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算内向,或者说即便他们是内向型人格,但是因为我们拍摄的都是他们专业领域的东西,他们对于自己擅长领域的表达输出能力都很强,所以说起自己了解的那些东西更是滔滔不绝。

如果要说内向的受访者,我感觉两季下来最内向的一个是马爱农老师(《哈利波特》中文译者之一),还有一个可能是出版那集里的杨全强老师。马爱农老师我们花费了很久才攻克她接受拍摄,而杨全强则格外腼腆,他后来告诉我们实际拍摄时,他一度想放弃。我们很庆幸他最终没有说出放弃这句话,要不然导演会很崩溃。杨老师爱喝酒,导演独特的打开方式就是一没事就会去杨老师的工作室找他一起喝啤酒,聊聊天,让杨老师呈现一种放松和打开的状态,导演也会跟杨老师一直保持交流的状态。我们理想的状态就是能跟受访者成为朋友。

△“出版界的吴彦祖”杨全强老师,被誉为“国内最好的音乐图书编辑”,鲍勃迪伦自传的引进者,镜头恐惧者

在选择人物沟通拍摄意愿时,我们也会预先跟他们交流需要拍到哪些活动,如果他们抗拒我们去家里拍摄,那我们也会有相应考量,如果拍不到他私下的一些状态的话,我们也可能就会选择不拍摄这个人物了。

△纪录片善用俏皮动画重现历史或书中场景,比如用动画表现博物君张辰亮幼时在故宫博物院与《海错图》相遇的场景

问:这一季的《读库》张立宪(老六)、博物君张辰亮(无穷小亮)都是熟面孔了,但片子还是成功地呈现出了他们与大众认知不一样的新鲜面,在挖掘和讲述故事方面有什么技巧跟大家分享吗?

罗颖鸾:要保持好奇心,多跟被拍摄对象相处去发现。比如读库的老六是我们一直想拍摄的对象,我们年拍摄《书迷》时就联系过他,直到《书籍》第二季他才答应接受拍摄。他的知名度较高,甚至他自己也会拍片子,这种情况的话挖掘新故事会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我们会在叙事上和剪辑上寻找一些创新。当时分集名之所以叫“出版人的日与夜”正是希望呈现两种状态的对比。白天作为出版人的老六呈现出社牛型人格,交际能力很强。到了晚上,当其他人都离开后,他一个人安静地改稿,甚至看稿累了后还做平板支撑,则是我们平时可能不太看得到的另一重身份。这两种身份的对比,其实是后期特意讲述的故事,我们也有意识地想要去呈现一个人物的多面性。

△踩着“风火轮”巡视仓库的《读库》创始人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

△《读库》创始人张立宪做平板支撑提神

问:胡歌的配音也是本片不小的亮点,很多评论说他的声音很亲切,制作组是在什么节点去接触他,如何说服他的呢?

罗颖鸾:起初我们完全没有想过找一位明星来配音,后期制作时B站的制片人告诉我们B站正在跟胡歌沟通配音这件事,我们也挺意外,也挺惊喜,同时也觉得胡歌特别合适。书籍这个题材还是相对小众,如果邀请到适合的演员来进行配音,会帮助这部片子破圈。考虑传统播音腔稍显做作,所以我们就希望胡歌用自己平时说话的腔调和风格去讲述,不用语气太重,尽量自然一些。

△胡歌为《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配音

问:第一季的解说好评不断,第二季邀请绿妖老师加盟撰稿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她的加入带来了哪些变化?

罗颖鸾:主要是希望有新的风格加入到片子制作中,对片子进行一个升级。如果在纪录片行内找撰稿,我们觉得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突破,所以还是希望找一位行业之外的,但是也具备一定经验的老师。绿妖老师有给纪录片撰写解说词的经验,加上她本身也是作家,对于我们这个题材应该会更有共鸣,也特别符合我们的期待,所以我们就邀请她为其中的三集撰稿。她会以她的视角为片子的结构进行一些调整。

问:第二季是否有比较遗憾的,希望在下一季里完善的地方?

罗颖鸾:做续集一般会特别担心口碑降下来,对于续集魔咒我们内心也很忐忑。第二季播出后也会有一些人评论说不如第一季了,但是我们自己内部是认为比第一季好的。我们希望第三季里每集时长能更长一点,这样故事可以讲得更深入。也希望增加一些国外的人物。

本文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