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在唐朝后期,造纸技术和制墨技术就比较成熟,这时的雕版印刷术也初步模样,等到北宋时期,文学技术繁荣发展,并且不仅在民间盛行,上层贵族和士大夫们也受其影响。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从空间上看,印刷技术成熟带来的书籍市场贸易热潮使周边国家和民族也深受印刷品市场贸易的影响,甚至一度辐射至海外。
从时间上看,开封印刷品交易对宋代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以至宋朝之后的元明清的文化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开封的印刷单位和印刷品
在宋朝,并没有明文堂令的“出版体制”,也没有特定负责印刷书籍文册的单位部门,不过,宋朝的各个等级的行政机构对印刷品贸易都非常重视,管控手段也比较严格。
从所属性质上,宋朝时期的印刷单位可以划分为官方性质和私人性质。在私人性质的印刷中,又有专业性质的书坊,和非专业性质的家刻,官方性质的印刷单位在都城开封和地方也不相同。
在地方中,衙门、官学和公使库是印刷品生产的主要单位,在都城开封,印刷品生产单位非常多,应该说,开封与文科相关的机构一般都具备印刷功能,比如,国子监、崇文院、太史局等等。
开封的官方机构印刷品一般都与儒家文学相关,另外也包括部分的医学典籍、官方日历、大家文学作品等等,据史料记载,宋真宗一次在国子监问这里刻版了多少书,官员告诉他开始的时候只有四千,现在已经有十万了。
宋朝前期,有特定的机构负责佛家经学的文译和印刷,叫做译经院,在景禧时期,皇帝还下令雕版了包括《景祜天竺字源》在内的佛学经典,另外,像《太平广记》、《圣宋皇祜新乐图记》等等都是“奉圣旨开板印造”。
私人性质的印刷单位通常有一些庙宇、佛寺、书坊,在开宝四年,《开宝藏》就开始雕版,直到太平兴国八年才完成,这13万版字的《开宝藏》并不是在开封制作的,而是在四川做完运送到开封印经院收藏的。
这并不是个例,宋朝时期常有这样的流程:经文书籍派至地方修订,然后再招工雕版,完成后送到开封,地方需要印刷则上请才行,比如政和四年时,福州知府黄裳雕版一部函的道书,皇帝赐名为“飞天法藏”,完成后进献京城。
在宋朝文集《抱朴子》上有记载,《抱朴子·内篇》就是在开封的一家私人书坊校正刊行的,这个书坊是“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非常有名气,可以作为一个招牌使用,见微知著,北宋开封这种书籍印刷贸易是寻常事,从中也足以见得开封府文盛之景。
除了文典经籍,绘图也印刷很多,宋仁宗时期有一幅《三朝训鉴图》,是皇帝令作三朝盛德之景,绘成后又令印刷以作赏赐之用,《东京梦华录》中也有关于时人印刷佛像的记载。
在《夷坚志》中也记载了一个僧人总是背着一卷佛像的事,由此可见,人物绘像在宋代已经非常成熟。
日历印刷在宋朝则是官方的独有买卖,宋朝的官方日历是司天监专有职能,民间是不准的,但是也有一种“小历”在民间印刷买卖,一本“一二钱”,官方为了垄断经济,也将其禁止,只能买卖官方的日历,一本要“数百钱”。
二、开封的印刷品贸易
受宋朝时期由上至下深入人心的看重文略的氛围影响,宋朝的文学蓬勃发展,开封作为宋朝国都更是文人遍地,文苑林立,据史料记载开封“今士庶之家多藏典籍”,可见印刷品贸易已经常态化。
这种浓烈的文学氛围在开封还衍生出许多有趣的贸易场所,比如潘楼东街有一处“鬼市子”是“每五更点灯”进行交易买卖,到了节日时,也有各种印刷的绘图买卖热潮,比如新年时的桃符,门神,上元节的钟馗像等等。
在北宋时期的开封,书籍贸易不仅限于民间往来,官方教育机构也涉及书籍交易,不过国子监的书籍价格很高,据记载还有大臣向皇帝请旨降价,民间为了与官方争抢利润,也是花样百出,甚至一些重要的官方文件,也会被商人印卖。
在康定元年,就有将“边防文字”雕版印刷,贩卖求利的事情发生,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官府一度下令究其根源,也只是一时消退,而后又会卷土重来,这也说明其中利润巨大,可叫人甘愿承受风险。
除了商人求利,北宋时期还有一些大臣会自己编写当时的史籍拿去印卖,不过这种情况通常会引起争议,有时还会在朝堂辩驳,若是涉及政治博弈,事情就会更加复杂,有的书籍常因为“犯禁”而被销毁。
例如,中书省发现有地方印卖苏轼、司马光的文集等等,就下令如果举人传读“元祜学术”就是犯罪,印刷和买卖也是同样犯罪,之后又下令各个地方将这些“禁书”毁掉,雕版也不能留下。
除了文学典籍,医学文集也是受欢迎的书籍,据传,宋太宗没有登基之前,平日空闲时间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