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立夏,四月一日~四月五日,91~95天,卯时日出,日出,6:00~6:20点,见龙在田,大学一年级,交友,18~19岁。
东山再起: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成语出处:“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
高中毕业,其实是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在初三毕业之时。初三毕业,适值15岁,开始工作是一条路,上技工学校是第二条路,上高中是第三条路,或许还有其他路,我不想过多的考虑分析,本人只分析了上高中的一条路。同样,在此十字路口,至于是工作、参军、大专、复考,甚至待业在家,都不是我想考虑和分析的,我只想分析考上大学这条路,不管是上的什么大学,、、文科、理科、二本、三本,本硕连读,通通不管,只按照正常路径进行分析。
18岁,相当于人生的1/4,一年四季的春季已经结束,夏天来临,小苗子已经长大,该开的花已经开完,一天中的黎明已经到来,太阳刚刚出来,天空已然明亮,以前的辛苦开始得到回报,同样,以前的懒惰也效果明显。不同的人生之路开始分道扬镳,虽然说出结局依然为时尚早,但从大概率上来讲人生的层级已经分开。平心而论,人这一辈子真的要多读书,要好好学习一辈子才能活好一辈子,否则浑浑噩噩混到最后,自己只有悔恨和自责,人生没有重来,要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要随时保持战斗状态,要奋斗,大学更是刚刚的开始,所以要东山再起,继铸辉煌。
大学一年级,除了正常上课学习以外,第一要做的应该是重新审视自己,自己到底有何特长?有没有天赋?自己这辈子真正想干什么工作?自己的远大理想是什么?
一、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如何规划
大学跟高中是不同的。大学没有满满的课程,没有老师在后面追赶,没有父母在旁边监督。大学生是非常自由的,但是过度的自由就变成放纵,而一旦放纵,大学四年就白白荒废了。
我们到大学是学习本领跟技能的,是进行深造的。所以,我们要做好规划,合理安排大学时光。那么,大学生大一到大四应该如何规划呢?
(一)大学一年级
课程一下比高中少了许多,很多学生容易虚度光阴。这个时候要注意5件事:
1、按时上课不逃课,不迟到、早退;
2、报名学生会跟社团,并且参加活动;
3、竞选班委,提高自身能力;
4、交人党申请书,争取入党;
5、多去图书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二)大学二年级
经过一年的摸索,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这个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会是否留任,要不要当部长;其次还要考虑要不要考研,是要考研还是保研。如果保研就要好好学习争取拿第一,如果考研就需要了解考研的相关流程,备考科目等;再次考虑是否考取证书,考取哪些证书;最后,英语四六级一定要过。
(三)大学三年级
大学已经过半,这个时候学业生涯规划逐渐明朗。如果在学生会工作,可以继续选主席。如果决定保研,那就争取各科成绩都优秀。如果这些都不想,可以考虑一下之后的择业方向,是毕业实习,还是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
(四)大学四年级
大学的最后一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实习、毕业设计、考研、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等。除了实习跟毕业设计,剩下的事情自己要考虑清楚,看看自己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
(五)给学霸看的四年规划
二、人性的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是什么?从古至今,这是一个难以回答,却又不能不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对人性有误判,会在实践上带来混乱。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尚书·大禹谟》中有两句话:“人心唯危,道心唯微。”这两句话揭示了人具有危险的“人心”与微妙的“道心”。所谓“道心”就是道德之心、理性之心,精微高妙,具有善性。“人心”指“人欲”,它很危险,具有恶性。人具有理性与欲望、善性与恶性二重性,这是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基本思想。
事实证明:两重人性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共同人性。所以国学中占主流的人性论是共同人性论。如荀子说:“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尧、舜之与桀、纣,其性一也”。朱熹揭示:“虽上智不能无人心,虽下愚不能无道心。”李贽强调:“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古代共同人性论的最大意义,是揭示了每个人身上都有善有恶的实际,为修身、治国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食、色,性也”
《尚书》所说的“人心”,指人的欲望,是人的基本属性。具体来说,就是“食”欲和“色”欲。告子说:“食、色,性也。”无论自我保存的“食”欲还是自我繁衍的“色”欲,都以排他为特点,于是由“食色”派生出“自私”的天性。先秦法家代表慎到揭示:“人莫不自为也。”韩非通过分析雇主与雇工、舆人与匠人、父母与子女、君与臣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人皆挟自为心。”
人性好逸恶劳,这是国学揭示的又一种人欲形态。商鞅说:“劳而求佚……此民之情也。”荀子肯定:“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由历史上的各种教训可知,对于饮食男女、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人欲应当采取的明智态度,一是承认它,二是满足它,三是利用它,四是限制它。新时期以来我们推行的责任制、股份制改革,正是对人欲加以承认、满足、利用、限制的合理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其深层机制就是改变以往不和个人利益挂钩的公有制经济的长期严重亏损局面,通过分配或产权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扭亏为盈,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积累。
三、真正的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
四、有目标和没目标的人生差距有多大?
所有成就的起点都是因为一个明确的、充满激情的目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有较模糊的目标,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结果显示:
3%的人,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朝着目标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
10%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短期的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
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似乎都没什么特别的成就。
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25年来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性作用。只有选择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开辟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1、你最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
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任何形式的成功的根基。明确的目标必须方向清晰,内容具体。比如,你想当一名作家,那么,你是当故事情感类的作家,还是科普专栏作家呢?要尽可能的明确人生目标,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引自己前进。
2、你的目标足够好吗?
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不是要想着到最后才伟大,而是你每一步该怎么伟大。真正的目标必须是具体到每一件事情上,分解成多个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去实现,等你把所有的小目标都逐一实现了,伟大的目标就成功了。
通常,我们可以把目标确定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这有一个简单但极其有用的练习,“三步奇迹法”:
第一,认真列出一个关于你真正想从人生中获得的东西的列表。写下你的目标非常重要,永远不要忽视这一步,写下的目标具有特殊的力量。
第二,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都读一读你的列表,时刻思考一下,反复确定列表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
第三,别告诉任何人你在干什么,要对自己的列表保密,用以防止别人做出一些会影响你决心的负面评论。
3、永不放弃,实现你的目标
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这就是坚持的力量。当你把精力长期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的时候,有一天,看似“突然”的成功其实并非偶然,实则是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后的必然结果。
五、找到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找到自己感兴趣且热爱的事情。
年少时期虽然没有清晰的目标,但是内心的渴求和欲望不会骗自己,你一定会对一些事情自发的热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