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如何打造,这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朱丽珍

谈起文化圈,浙江让人羡慕——这是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省份。对于老百姓来说,意味着在家门口就能遇见幸福。

在杭州,是老旧小区改造出“百姓书场”,居民就近享受传统文化大餐;在温州,是城市书房里24小时运营的自助图书馆,各具特色又充满智慧;在湖州,是多元主题的特色“文旅驿站”里,可享美景、可寻文脉,可见美丽中国……

社区文化如何破圈出彩?“一老一小”的文化需求,如何一站式满足?怎样挤出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场地空间,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吸引居民?11月29日,省政协举办关于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民生协商论坛,一个个实践案例、一句句真知灼见,都为这15分钟的文化破圈出谋划策。

培育文艺达人,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打造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浙江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对此,浙江各级各部门正奋力推进,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截至9月底,全省已建成个文化圈,组织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9.5万多场次。

如今浙江的“文化生活圈”中,常以书画、戏曲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经济发达地区与偏远山区、海岛,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如何把准文化圈建设脉搏?人才队伍建设是绕不开的话题。

省政协委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姜军建议,探索基层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培养一批基层文艺达人,让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此外,也可加强书画、戏曲等传统文化和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机制和师资培育。

在浙江,文艺人才培养的脚步从未停歇。

由陈振濂教授和浙报集团共同发起的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项目,十年间免费培养了两万余名书法教师和书法人才。

省政协委员、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郑培钦介绍,学院率先成立了“文艺创研中心”,制定了重大文艺精品创研计划。“品质文化圈的建设是文化艺术人才实践的大好舞台。鼓励和支持艺术院校积极参与,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艺术院校学生的必修之课,保障文化圈有专业人才的支撑与有力补充。”

乡村是实现文化均衡不可忽视的阵地。

嵊州市政协委员、三界镇党群副书记朱秋燕建议,发挥乡土能人的带头作用。“培养乡土文艺骨干,抓住传统文化节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活动。”

作为少数民族界别委员,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雷群芳建议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文化人才,充实到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去,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扎根生长。

点亮文艺星火,实现文体活动跨界出圈

面对更好地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这道考题,浙江交出了“答卷”。

在温州,城市书房是探索公共文化新型空间、赋能精神共富的温州实践,不仅是全省首创,也是具有全国引领作用的公共文化品牌。在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图书馆业务办公室主任毛薇洁看来,以城市书房带动文化圈建设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书房建设破圈。”毛薇洁说,当前温州整合跨界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书房和智慧化书房,“建议省级层面出台制定更多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加广泛、更多类型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加入。”

如何跨界合作,变“文化圈”为“朋友圈”?不少委员都给出了“金点子”。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圈和圈之间的联动,连圈成网、连网成片。”姜军建议,开展省市级文化单位、文化企业、高校等与偏远地区结对共建,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下沉。

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主席安平建议,以杭州亚运会为契机,开展体育明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活动,推广和普及全民健身文化。

要想破圈,意味着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参与变得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在长兴县政协委员、县图书馆馆长薛虔看来,要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内的公共文化空间,与各地公共场馆实行资源共享、网络互通,既能向公众提供讲座、沙龙、演出、培训、展览等多元服务,又能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在杭州,拱墅区大关街道“百姓书场”就是全省“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一个缩影。负责人周鹏介绍,“百姓书场”就是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基础上完成的,实现了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双赢”,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秀传统文化大餐。“各地可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来盘活社区‘金角银边’以及闲置空间,为社区文化工作提供场地空间。”

湖州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馆副馆长章静颖介绍了湖州经验。可以将“文旅驿站”纳入新型公共服务空间建设之中,突出多元主题,以解码文化基因为起点,注入当地非遗元素,成为一个可享美景、可寻文脉,可见美丽中国的精品空间。

建设线上一张网,让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足不出户便可欣赏戏曲音乐会,动动鼠标就可预约文化培训,点击屏幕就可让借阅图书快递到家……浙江数字文化建设成果“智慧文化云”已上线“浙里办”。

如何更好地以数字化改革赋能“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浙江各地已经先行试水。

作为全省未来社区建设中的首个样板,萧山区瓜沥镇七彩社区书记高佳成介绍,社区加深数字赋能,让文化云上共享。

“社区注册居民只需要在数字化平台上点一点,便能从相应的子栏目里找到文化空间、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的具体信息,选择预约参加或观看直播。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实体物品和精神奖励。”据了解,七彩社区已经将公共服务、智慧治理、交通出行、运动健康等九个场景高度融合,并浓缩在一站式社区邻里综合体中,同时配备居住、就业、交通、服务、休闲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

类似的探索,也发生在温州。

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施丽君介绍,温州文化馆以数字化为纽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掌上文化馆、智慧文化云、浙江群文云等云端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这套‘房子’的‘硬装’已初见雏形,高品质的‘软装’服务也要跟上,全省联动丰富文化馆数字服务与推广。”她建议各级文化馆加强与浙江智慧文化云的入驻与资源对接,形成全省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线上一张网”,让群众云享文化圈成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014.html